△ 南部城区整体鸟瞰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城市节点方案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本文笔墨由设计单位供应。

月1日, 蒙古国新都城哈拉和林总体方案国际竞赛结果在乌兰巴托揭晓。
本次竞赛吸引了来自环球54个国家的428个顶尖方案设计团队参与,经由数轮竞赛,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任务公司、中国中培植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方案设计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获国际竞赛第一名。

蒙古国新首都哈拉和林总体筹划 /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该联合体团队由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建筑首席大师宋晓龙领导并作为项目总设计师,提交了主题为“草原印记·大舆图腾”的方案方案。
方案旨在打造一座全新的绿色城市、文化城市、韧性城市、幸福城市,将新哈拉和林培植成为蒙古国的国家政治中央、国际交往中央、科技创新中央和文化旅游中央。

发展的需求

蒙古国现有350万人,个中150万人集中在现都城乌拉巴托。
乌拉巴托面积仅占全国领土的0.3%,但承载了全国近50%的人口、66%的海内生产总值、61%的医疗举动步伐,以及96%的高档教诲机构。
超载的城市压力,使得乌拉巴托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三大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逐渐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壮大的主要短板。
为办理以上关键问题,2024年1月,蒙古国划定1890平方公里作为“哈拉和林新城分外用地”,为当代化的新都城培植供应了起步用地根本。

△ 国家政治中央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科技创新中央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传承的期盼

蒙古族是东亚地区紧张的游牧民族之一,辽阔草原、广袤国土涵养了蒙古族人如长调般的浪漫情怀。
对太阳、玉轮、火焰、草原、山水的崇敬,对雄鹰、骏马、牛羊的热爱,对敖包、蒙古包、苏鲁锭、乌利吉纹样的眷恋,工具征统治的蒙古大汗印章的崇拜……都深刻烙印在蒙古的图腾文化之中。
新都城哈拉和林,承载了蒙古人民在草原大地矗立伟大图腾、镌刻壮美印章的美好期盼,将是蒙古历史与精神的主要载体。

△ 文化旅游中央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总统官邸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梦想的呼唤

13世纪,蒙古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创立了蒙古措辞笔墨,并敕令在鄂尔浑河谷的“哈拉和林”培植蒙古帝国都城。
新哈拉和林的培植,代表了蒙古人民的民族自满感和自傲心,以及在新世纪振兴国家、复兴文化、实现国家梦想的美好欲望。

△ 都邑园林带(雨季)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文化旅游中央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中心商务区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草原印记·大舆图腾”的方案方案源自于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个中的图腾文化,它们无一不充分展示着蒙古民族对生活及生命的态度。
方案设计通提取这些符号以展示文化精神,构建出领悟“圆形、十字轴、对称、指状放射”等极具蒙古族特色的城市空间构造;同时,方案还领悟了拥有“美好和幸运”寓意的蒙古族传统游戏“摆彩龟”(Multicolored turtle),在传承蒙古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当代设计理念将传统重新诠释,使新城与草原风貌融为一体。

△ 方案设计理念来源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城市节点剖析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方案最大限度地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文化历史保护优先和低影响城市开拓原则,在城市培植选址上避让额尔浑河谷生态敏感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通过合理掌握人口与用地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设计统筹考虑文化场景、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城市风貌、城市景不雅观、都城经济、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根本举动步伐等九大方案策略,拟培植一座绿色、原谅、安全、可持续的蒙古国新都邑。

△ 适宜培植区域布局示意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主城区手绘表现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综合比较集中连片、中央放射、指状组团等多种发展布局,方案终极决定利用圆形、放射、轴线等元素,领悟天人合一理念,以“城市原点”(zero point)为核心,放射天生指状空间构造,形成草原与城市楔形领悟的空间形态,保留用地弹性,能够较好适应未来发展扩展的须要。

△ 南部城区总平面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城市建筑高度剖析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城市视景剖析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其余,为应对当地冬季极度景象寻衅,方案打造“新哈拉和林地下空间系统”,培植地下城。
地下城位于城市中央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可同时容纳5万人利用,知足市民四季公共活动的需求。

△ 地下城空间模式剖析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地下空间系统方案示意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地下城剖面示意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地下城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在生态环保方面,针对地皮荒原化、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方案制订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水系管理方案,采纳地表水联通、再生水利用、雨雪水网络等方法,应对水资源短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情形,实现雨季有水、旱季植草、冬季堆雪的多功能用场。
同时,通过构建“新哈拉和林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能源构造,加大可再生能源比例,推动绿色能源培植。

△ 绿地景不雅观系统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同一区域在雨季、旱季、冬季(从上至下)不同时节的场景示意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都邑园林带(旱季)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都邑园林带(冬季)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在家当布局方面,方案聚焦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家当制高点,构建“GDP+GEP”双轮驱动的家当发展新模式,重点发展科技农业、康健科技家当、科技做事业、文旅家当、创意家当、专用设备、新能源、数字家当、绿色轻工、总部经济十大家当,并落位在七个职住平衡的家当园区。

△ 双轮驱动家当模型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街道分类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聪慧园区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 方案节点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交通运输方面,新哈拉和林将培植国际空港、国际陆港枢纽和铁路枢纽,打造立体对外交通体系,实现1小时飞抵亚欧、4小时通达全国公路网、1小时双城高铁联动,30分钟城区全覆盖的绿色交通网络。

至2050年,新哈拉和林方案人口50万人,培植用地规模80平方公里,估量将实现500亿美元GDP,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
远景方案拓展至100万人,培植用地规模125平方公里。

△ 用地方案图(2050年)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本次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一带一起”倡议,以方案设计引领带动中国建造走出去,创新了模式、打造了示范、供应了履历,同时也对向天下供应中国城市开拓履历、提交中国方案、提升国际影响等方面具有主要的意义。

△ 整体鸟瞰视角效果图 ©中培植计+中国路桥+中交公规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蒙古国新都城哈拉和林总体方案

项目类型:方案/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蒙古国哈拉和林

方案状态:竞赛第一名方案

设计韶光:2024年4月

方案面积:1890平方公里

用地规模:125平方公里

联合设计单位:

中国中培植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用场所案、城市设计、文化、家当、能源、重点片区建筑设计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任务公司:商务接洽、道路桥梁设计

中交公路方案设计院有限公司:景不雅观、交通、市政、聪慧

主创设计师:

首席方案师:宋晓龙

项目经理:康凯、曹向明、张益

中培植计主创团队:陈天、刘辉、张浩、刘璐、林碧扬、杜佳毓、李敏、卢映知、王逸轩、王梓涵、张书远、王欣悦、乔慧、李博、徐鹏飞、陈楷、张林怡、朱继威、李嘉禾

中国路桥主创团队:刘杰、刘博男、苏日图

中交公规院主创团队:门永斌、韩华、侯阳、卞婷、朱晓亮、孙海云、刘方亮、丁志强、陈丹竹、王福景、张凡、李文健、陈同辉

#秋日生活打卡季##环球设计灵感##建筑##设计##城市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