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那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公交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影象。
一张旧车票、一条熟习的线路、一起乘车回家的人……每个人都有关于公交车的独家故事。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隐姓埋名的科研事情者和恋人在公交车上偶遇。

在电视剧《繁花》中,13路公交车是阿宝和初恋雪芝爱情的见证。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交车运营线路达7.98万条。
从“万国牌”到中国造,从纸质票到一“码”通,行驶在大街小巷、千村落万落的公交车,见证着时期的变迁。

75年咱家门口的公交车有啥变革

本日,让我们一起乘坐北京的公交车,来一趟光阴之旅。

01

车——从万国牌到销环球

把韶光拨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行驶在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是“万国牌”。

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业根本比较薄弱,更谈不上有什么客车工业,公共汽车只能依赖入口,有美制的道奇客车、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客车、匈牙利的伊卡路斯客车等,被大家形象地称为“万国牌”。

△道奇客车

△斯柯达客车

而且,入口的客车不能直接上路,还须要经由改装。
不少公共汽车后面都加装了圆桶,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由于当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没有足够的汽油,汽车须要改装成可以烧木炭、木柴或煤气的车。
这个圆桶,便是烧煤的煤气炉。
当年的驾驶员每天出车前必须要做三件事——领煤、生火和拖车。

韶光来到1956年,这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国产汽车的发展进步,也为国产公共汽车的试制成功供应了主要支撑。

在解放牌卡车的底盘和发动机根本上,1957年,第一代国产公共汽车——BK640型研制成功,为了记住这个日子,人们也称之为“五七型”。
从此,公共汽车全靠入口的历史被旋转。

“五七型”在外不雅观上参考了入口的斯柯达客车,亮赤色车身,乳白色车顶,圆眼睛般的车灯,俊秀的弧线形车体,成为几代人的城市影象。

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开篇便是这样一辆充满时期影象的公交车驶过。

有了国产公共汽车,困扰我们的能源问题却还没有办理。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都背上了沉重的“大气包”。

这些“大气包”是煤气包,由于当时国家汽油供应严重紧张,只能以煤气替代燃油,开动车辆。

听说,1959年,石油工人王进喜来到北京,看到此情此景,被深深刺痛。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打响。
凭着“宁肯少活二十年,冒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3年间,大庆油田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为新中国的培植供应充足的能源支持。

1963年末,我国的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1964年,北京的公共汽车全部摘下气包,规复利用燃油。

韶光来到改革开放期间,这样红白相间涂装的公交车成为这个时期的分外标记。

1976年,采取国产黄河卡车动力总成的黄河牌铰接车试制成功。
这款车长17米旁边,是我国当时容量最大的公共汽车之一,多拉快跑、皮实耐用,被大家称为“黄河通道”,是20世纪80、90年代北京公交的绝对主力。

“黄河通道”之外,还有采取解放牌卡车底盘制造而成的“解放通道”,它们形状相似,涂装统一,红白相间,带着发达的朝气。

这一代公交车不仅是这一期间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技能进步的表示,也成为改革开放早期城市生活的集体影象,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涌现过。

△电影《北京,你早》

△电影《顽主》

△电影《有话好好说》

光阴荏苒,如果说哪一个车型能够代表当下的北京公交,则要首推“大1路”的“中国红”。

北京公交1路横穿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途经多处城市地标和繁华商圈,也被称为“国度世一起”。

2017年,“中国红”亮相长安街。
这是一款长18米的纯电动公交车,仿海豚设计,造型优雅大气,被称为史上最好看的车型。
它运用纯电,轻量化车身,每公里仅耗电1.5度,节能又环保。

1路“中国红”公交车,是都城北京一道流动的风景,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生动缩影。

曾经,我们的公共汽车全靠入口,如今,中国新能源客车正在加速驶向环球市场。

在法国,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一批由中国企业制造的纯电动不雅观光巴士穿梭在巴黎街头,为环球游客供应环保舒适的出行做事;在英国,极具英伦风情的赤色巴士,不少也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

透过北京公共汽车车型的发展变迁,我们看到的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
从筚路蓝缕到奋起直追,如今,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居环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新名片。

02

票——从纸质票到一“码”通

在电视剧《繁花》中,主角阿宝的初恋雪芝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

雪芝的票夹子,夹着厚厚的车票,这样的老物件一下子将人拉回昔日光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该当记得,除了车票夹,售票员还有两件“神器”——票袋和红蓝铅笔。
票袋袋口有金属外框,皮实耐用,红蓝铅笔则用于在车票上做暗号,赤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

一张小小的纸质公交车票,方寸之间印着公司名称、票种、站名、面值、票号等多种信息,车票上的每一处小变革,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1997年北京公共汽车车票(图片来自《北京公交车票史话》)

《繁花》剧中有一段经典台词。
分离时,雪芝问阿宝:“你下次再坐电车,再见到我,你会说什么?”阿宝说:“我会跟你说,买票,我如果有月票,我会对你说,月票。

纸质车票时期,月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说回北京公交,自从北京开始有公交车,月票便相伴而生。
“上车时请您主动出示月票,没票的搭客请您主动买票”,是很长一段韶光售票员的口头禅。

月票的种类繁多,紧张包括市区月票(市工、市学)、郊区月票(通工、通学)、公用月票、地铁公交联合月票等。

△1980版北京市工、郊工月票

月票设计精美、题材丰富,展现着北京不同年代的风貌,方寸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那些年用过的月票,你还收藏着吗?

△2004版北京市工、通工、市学、通学月票

2006年,北京市全面实施公交IC卡刷卡乘车,纸质月票被IC卡取代。
这张手掌大小的蓝色卡片,成为新的“出行神器”。

IC卡的遍及,也支撑着更便捷的支付体验。
2013年,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项目展开,截至目前,“互通卡”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一卡在手,畅行全国300余城。

从纸质车票到IC卡,经历了漫长的光阴,而从IC卡到更具颠覆性的支付办法,不过十余年,支付办法更新的速率也标记着科技发展的加速度。

2017年起,北京地铁、公交先后开通了各自的刷二维码乘车做事。
2020年,北京又进一步推出了公共交通“一码通乘”,省去了下载多个手机软件的烦恼,一“码”在手,公交、地铁畅行无阻。

便捷的扫码乘车,是我国移动支付发达发展的生动缩影。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遍及率已经达到86%,居环球第一。

支付手段的改变背后,是一系列繁芜技能创新和家当根本支撑。
这些技能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扫码乘车的便捷,也让聪慧公交、聪慧城市从愿景变为现实。

如今,大家通过手机软件,可以轻松查询公交车辆实时位置、期待韶光、车厢满载率等信息,使得出行更加方便。

而在后台,北京公交可以通过交通大数据剖析搭客出行需求,调度公交线路时候表、优化公交线网配置,还可以实时进行远程调度,从而减少搭客等车韶光。

从从前间的等车烦、乘车难、买票啰嗦,到如今的一键方案、实时查询、在线支付,环绕小小公交车票的变迁,我们看到的也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办法变革。

03

线——从几条线到幸福网

换乘226辆公交车,经停5345站,行程5167公里,耗时71天……2021年,“90后”小伙刘华强从澳门一起乘坐公交到达北京。

这趟特殊的“公交游”能够成行,离不开全国公交线网的织密。

跨城跨省,除了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动脉外,毛细血管般的公交车也在驶进偏远地区、跨过边界。

跨城跨省公交不仅让旅行有了不一样的打开办法,也承载着更多人追逐梦想的脚步。

河北省三河市间隔北京东三环国贸商圈大约60公里。
每天清晨,住在三河的小马都会搭乘930路公交车前往国贸附近的公司上班。
“有了这趟车,我去北京上班也没那么困难了,通过努力可以向自己的空想一点点靠近。

930路开通于1996年,是北京第一条跨市域公交线路。
如今,来回于北京与周边地区的跨市域公交线路已经增加到38条,险些覆盖了所有毗邻区域。
居住在津冀,事情在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日趋完善的本日成为很多人的日常。

930路是承载梦想的公交车,929路则是通往深山的公交车。

929路公交车一起向西,连接门头沟城区和山区,盘山路沿线的20多个自然村落基本村落村落设站。

在过去很长一段韶光里,远郊区县与北京市区之间只有长途汽车,没有公交车。
上世纪后期,郊区公交线路发展起来,如今,北京连接郊区和中央城区的线路已经有236条,远郊区县的居民们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公交做事。

像929路这样开往偏远村落庄的公交线路,正在全国越织越密,便捷着村落庄百姓出行的“末了一公里”。

到2020年,我国实现具备条件的州里和建制村落全部通客车。
此后,我国又持续推进屯子客运公交化运营。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州里和建制村落中通公交(含公交化改造)的州里和建制村落,比例分别达43.9%和50.6%。

△在浙江诸暨,公交车从海拔800米的桃岭村落前往山下的镇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升,公交车不仅是通勤的刚需,也承载着搭客对诗与远方、城市风光的神往。

如果您来北京嬉戏,一定要乘坐一下当代有轨电车西郊线,这条线路也被誉为最美网红打卡地。

西郊线于2017年末开通运营,它起于苍翠连绵的喷鼻香山,连接中央城区的巴沟,串联起颐和园、国家植物园、喷鼻香山等诸多风景名胜区。

这条线路与北京公交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有着奇妙呼应。

一方面,1924年,北京开通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便是有轨电车线路,从前门至西直门。
百年间,从有轨电车到无轨电车,再到当代有轨电车,电车的发展从未间断创新。

另一方面,1935年,北京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通,便是从东华门开往喷鼻香山。
在当时,这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如今,乘坐西郊线来一次放松之旅,再平常不过。

除了西郊线,北京公交多条不雅观光巴士路线,也让城市不雅观光有了更多新玩法。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公交随即开通了大美中轴线不雅观光巴士。
复古铛铛车载着搭客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起前行,全面游览古都之脊的文化遗产。

坐在古色古喷鼻香的仿木车厢里,搭客可以一边品尝烤鸭卷、驴打滚等老北京美食,一边听讲解员讲述途经名胜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运营线路一共才11条,如今,北京常规公交线路已经达到1257条。
不断织密的公交线网,也是民生幸福网。

小小公交车,就像万花筒,照见75年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车的变迁,彰显中国“智”造的奋勇争先;票的变迁,展现数字中国的发达发展;线的变迁,绘出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

未来,中国的公交车又会经历若何的升级迭代?让人充满期待。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丨谢玉洁 纪乐乐

撰稿丨谢玉洁

校正丨高少卓

鸣谢丨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公交博物馆部分素材来自《一起幸福》《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北京公交车票史话》等

©2024中心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
未经容许,请勿转载利用。

任务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