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古藏村落文旅小镇,亦称拉司通村落,全称拉司梅朵通(瑶池花海滩),坐落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内。
该镇源于1915年,由拉布寺方丈活佛江永洛松嘉措所建,是富含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且是全藏区少数仍有人居住的“活态”古村落之一。
在玉树灾后重修中,该镇被精心打造为独具地域特色的俏丽小镇,并荣获了多项殊荣:2002年,文化部付与其“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经全国“创造中国魅力小镇”组委会评比,荣获“中国最美民俗古镇”殊荣;2019年,经国家民委评定,被付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寨”称号等;2021年,青海省将其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本次系列工程培植旨在推动青海省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

青海古藏村落区域位置图

藏地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理论研究

1. 对藏族建筑的认知

藏族建筑的独特性认知

稠浊的构造体系:藏族建筑以石(土)木稠浊构造为主,即厚实的石墙或土墙与柱顶托木式构架共同承重。

藏地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以青海古藏村文旅小镇培植项目为例

光鲜的装饰风格:藏族建筑外不雅观坚固厚实、朴素自然,内部则层级分明、装饰华美,总体形成外实内虚、外素内华的建筑风格。

强烈的场所精神:藏族建筑受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在选址、用材及建造等方面有一套完全的仪轨。
营造时要堪舆山形水系,择安全且适宜的基址,同时也要与自然神灵达成某种认知与联系。

藏族建筑的多样性认知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藏族建筑在保持基本风格根本上,受不同地形和气候影响,形成相似但不同的风格。
包括草原帐篷、河谷山地夯土或石砌建筑、林区纯木构建筑等。
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壤的河湟谷地,有独特的庄廓建筑。

藏族文化单元影响:藏族文化与周边民族相互影响,建筑是主要文化载体。
按方言划分,有卫藏、康巴、安多等方言区。
卫藏建筑外墙白色,门窗梯形黑边,素雅持重;康巴建筑形式多样,门窗用色大胆,室内华美,多元自由;安多建筑素雅大方,砖雕精美,建筑原谅实用。

藏族建筑的代价不雅观认知

朴实的建筑生态不雅观:

藏族传统建筑利用土、石、木等自然元素,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质料源自自然,建筑结束后材料自然回物化然,形成生态循环。
这种生态不雅观表示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为当代生态培植供应启迪。

平等的建筑生命不雅观:

藏族视建筑为生命体,认为它们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构成。
他们敬畏和呵护建筑,构建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体系。
这表示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深邃的建筑宇宙理念:

藏民族对天下的认知受苯教、佛教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形似“仰卧罗刹女”的青藏高原,还是以大昭寺为中央的拉萨城,又或桑耶寺象征须弥山的乌孜大殿,亦是民居建筑的佛堂,都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戴德,通报了藏族对宇宙、天下、生命的深邃思考。

2. “四藏”理论

(1) 藏而藏——完全性——真实性——延续性

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是建筑师们不可回避的任务。
“藏而藏”可理解为真实、完全地挖掘与传承藏族建筑的代价与理念。
要对藏族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传承其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生命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提炼藏族建筑内在的代价、理念与规律,探索建筑的真理。

工程实践多为文物建筑或传统建筑的修缮,例如玉树然格寺的修缮。

然格寺——灾后重修中的实景鸟瞰图

(2) 藏而新——民族性——地域性——时期性

藏族建筑即要延续其传统建筑形式、材料以及技能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又要有时空发展不雅观,与时俱进,更新迭代。

“藏而新”可理解为真实、完全地延续与发展藏族建筑的代价与理念。
环球化以及后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藏族建筑面临着极大的寻衅。
保持藏族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雅观,学习与其代价理念相同的当代建筑理论与技能,迫不及待。
如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地域建筑等理论与技能,将推动藏族建筑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格萨尔王狮龙宫殿项目则为“藏而新”建筑理念考试测验的代表。

狮龙宫殿鸟瞰实景

(3) 新而藏——多样性——文化性——原谅性

建筑的外在形式与每每会被文化符号所束缚,不是因循守旧,便是损失自我。
“新而藏”要改造变法,守护代价,既不能把过去完备否定,也不能被传统束缚,要紧跟时期建筑发展步伐。
在环球化、工业化的时期,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地域建筑、民族建筑面临着趋同化的寻衅。
藏族建筑必须要以“新而藏”的理念,敢于改造,发展出新时期的藏族建筑。

拉萨博秀慈邦住宅小区便是“新而藏”建筑理念的考试测验。

拉萨嘎玛慈邦住宅——效果图

(4) 藏而创——开拓性——生态性——人类性

如果把这里的“藏”理解为是基因的延续,那么“创”则是对基因的迭代更新,要适应较长一个期间的建筑发展水平和时期需求。
藏族建筑必须跟上时期的发展速率,无论是形式与空间,还是材料与技能,都要敢于不断创新。
通过创造新时期的藏族建筑,来阐释其传统的代价和理念。

海南州“四地”家当孵化体验基地项目是“藏而创”建筑理念的考试测验。

海南州四地家当孵化体验基地——效果图

藏地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程实践

1. “藏而藏”实践——青海古藏村落文旅小镇风貌整治一期工程

针对当前现状风貌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风貌整治的详细方案:包括屋面的改造,办理风貌和漏雨的问题、外立面的改造、景不雅观标识,旨在规复其历史风貌,以呈现出玉树当地的具有历史秘闻的形象。

风貌改造-立面-林卡路北侧民居

2. “藏而新”实践——石语文化博物馆及村落史馆(下文简称石语馆)、风马文化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风马馆)

(1)石语馆——改建

现状概况:位于小镇中央,2012年重修,一层石砌混凝土建筑,构造安全,存在漏雨,后期加建朱颜色钢瓦屋面。

这座建筑领悟博物馆和村落史馆的功能。
占地总面积832平方米。
改建内容包括屋面、室外立面以及室内及庭院进行了全部的改造,力求打造一个既具有历史秘闻又充满当代气息的文化空间。

石语馆室内现状

石语馆改建前后主入口

(2)风马馆——遗址改建

现状概况:位于小镇西部偏北的半山腰(70年代的民居建筑遗址),屋顶已然不存,墙体坍塌了多数,只余了小部分残墙,景不雅观条件较好。

这座建筑功能为微型博物馆+手工艺作坊+茶饮;设计保留遗址平面,同时在其外侧进行加建,共2层,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

风马馆-全景

风马馆实景(后期建筑外立面采取传统矿物颜料传统工艺刷白色)—西南立面

风马馆冥想空间

风马馆实景—东墙的外窗

风马馆实景—阳光下的西立面

3. “新而藏”实践——江永落松嘉措纪念馆和植物生态博物馆(下文简称纪念馆)、艺术家部落

纪念馆位于城镇最南端,毗邻拉布寺南侧。
总体布局充分考虑藏式建筑的地域特色,结合玉树地区的第一棵杨树(位于中央位置),与北侧的转经廊共同围合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
建筑主体采取东西两个方盒子与庭院相结合的形式,展现涌当代藏式的建筑风格。
单体建筑造型简约而不失落典雅,室内空间布局则充满变革,虚实结合,外静内动。
其功能为博物馆+茶园,建筑面积约为750平方米。

纪念馆雪景效果图

纪念馆窗户及光芒实景

纪念馆培植中的中庭仰视实景

(3)艺术家部落——拆除重修

艺术家部落位于卍字广场东侧,雍仲路以南,现状为一层石砌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193.94平方米,占地面积889.55平方米,须要拆除进行重修。
构造形式为石砌体,整体1层,局部2层。
建筑设计利用年限50年。
抗震烈度设防7度。
整体平面采取院落式布局,北侧沿街建筑功能为艺术家作品的展示陈设与售卖室及接待安歇室,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艺术家部落培植中的钢椽

艺术家部落窗户彩绘

艺术家部落中庭看向天空

艺术家部落沿街立面

履行过程中的特色

1. “藏而藏”实践——青海古藏村落文旅小镇风貌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特色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风貌

依据周边现存的传统建筑、老照片、传统工艺的研究剖析,对近年来发展过程中的建筑受到的毁坏,进行有依据的改造。
作青海省境内为数不多仍旧有人居住的“活态”古村落,本项目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保持其建筑整体的风貌形态,彰显民族文化秘闻,形成具有识别性与影象感的特色街区。

以人为本,改进民生,尊重居民意愿,风貌整治与生活需求相结合

杜绝大拆大建,对付居民自建房屋,如不是在街道主界面上,且在视线空间内对整体风貌影响不大的房屋,充分尊重居民意愿,适当放宽整治条件。
结合民居保存状况做基本维修,利用当代技能材料实现历史风貌规复,同时知足利用耐久和整体都雅。

传统材料工艺与当代技能工艺相结合,同时知足历史风貌与利用耐久

传统土屋面耐水性较差,随意马虎漏水,每年都须要重新补土维修,掩护本钱大。
阿嘎柔性防水屋面,既规复传统风貌又有防水防漏的效用,办理“第五立面”的升级改造。

通过各个阶段宣扬教诲,提高小镇居民文化自傲、引发小镇活力

从设计到施工,每个阶段都有多次的入户,以及施工过程当地工匠的参与,使小镇居民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提升了小镇居民的自傲心、名誉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迁,使小镇活力提升。

2. “藏而新”“新而藏”实践——设计的创新点

建筑融入环境

石语馆与艺术家部落坐落于镇区的中央地带,它们的外不雅观风貌与周边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仿佛一幅和谐的画卷。
在这里,历史与当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

风马馆独自伫立于半山腰,它奥妙地融入了周围的石头山体之中。
从远处望去,风马馆仿佛是从山石中自然成长而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彰显著一种独特的宁静与力量。

纪念馆,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办法呈现于山脚之下。
部分覆土的建筑风格使其仿佛是从山脚自然长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融入环境-纪念馆

建筑融入环境—风马馆

建筑成为景不雅观

风马馆的设计独具匠心,其体型组合丰富多彩,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纪念馆则采取了传统的石砌工艺,其古朴的石砌外不雅观和精细的屋顶设计,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们在个中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深奥深厚。

生态化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普遍采纳了被动式太阳能赞助采暖技能,以优化能源利用;同时,为保持地域特色,大量采取了本土材料,如石墙、木门窗等;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亦方向于本土资源,如牛粪墙、毛毡等,以实现环保节能;此外,为领悟传统与当代,建筑中还融入了传统构造的当代化表达,如钢椽、钢板等构造元素的利用。

3. “藏而新”“新而藏”实践——项目履行过程的创新点

现场设计——设计师和传统工匠的结合

现场设计之精髓,显著表示在油饰彩绘的每一个环节。
设计师需具备卓越的整体方案构思能力和对美学的深刻把握,同时,这种能力需与传统工匠的丰富履历相领悟。
在设计师的精心辅导下,油饰彩绘事情方能达到更为出色的艺术效果。

现场设计-石语馆外窗彩绘

现场设计-石语馆内门彩绘(手稿)

建造技艺的传承与民生改进的结合

在本地施工军队的选择上,特殊是石匠紧张聚焦于拉布本地资源。
本次项目的设计方案、布局细节以及所需工艺与匠人技能,均构成一个紧密相连、互为依存的体系。
通过充分利用本土工匠的专长,我们旨在规复并传承传统的建造工艺,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施工军队与项目总卖力军镁扎西合影

适地化的建造技艺选择

在拉布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只管即便提倡在地群众独立重生就能完成的建造技艺,比如本地的石工、木工、油漆工。
基于现实的环境,在人口稀少、工业化严重依赖间隔迢遥的城市才能实现的拉布乡,我们的设计实践是适当的。
培植本钱是一个定量,如果让边缘地区的人们购买集成度较高的工业构件,把钱花在厂家的生产、运输和利润上,而不是花在能达到同等效果的本土技艺创新上,那么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会加倍严厉,传统建造技艺的当代化发展之路也将受到阻碍。

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军镁扎西和住户、工友及施工技能职员的合影

履行成效

本次培植项目于2022年7月开工,2023年10月基本竣工完成,2024年4月尾开始进入玉树的施工季进行末了的整改事情。

本次系列培植项目从设计伊始,就有多次的入户调研,设计和当地人文紧密领悟相辅相成的,改进民生的同时,提高了群众的文化自傲。
在全体设计及建造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群众参与,让每一位居民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参与到家园的培植中来。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更是对当地居民名誉感和归属感的强化。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培植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同等好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民心工程。

青海古藏村落风貌改造一期工程实景鸟瞰(拍照: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