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城文化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3年10月,全国宣扬思想文化事情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都城文化界迅速行动,宣扬宣布浓墨重彩,文艺创作佳构频出,文化活动发达开展,掀起学习宣扬贯彻热潮。各种媒体统筹最优资源、最强力量开展主题宣扬,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民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全国文化中央培植取得新的打破,一批创新举措相继出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彰显了培植贯彻落演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义务担当。
2.七根流失落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
纵然风雨多少很多多少时,归途漫漫终有期。2023年10月,历经160余年辗转,7根圆明园泰西楼汉白玉石柱漂洋过海,终于回家。同期,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五首在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展重聚,共叙故宅新章。这些国宝级的主要文物见证了圆明园的历史沧桑,寄托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付国运兴、文化兴的美好愿景。
3.北京城市副中央三大文化举动步伐开放
千年运河边,文化风景新。2023年12月,北京艺术中央、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大众开放,北京再添文化新地标。览运河文化古今同辉、见“未来之城”活气勃发,“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进一步知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成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4.“我与地坛”等书市书展闪亮“书喷鼻香京城”
开卷阅读皆有益,书喷鼻香文韵润京城。2023年,阔别十年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重启,首次推出“旧书新知”活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第十三届书喷鼻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盛典等一系列线下书市书展相继推出,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浓郁了北京的书喷鼻香氛围,彰显了都城的文化力量。
5.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溯文明起源,显大国风范。2023年9月,我国首家呈现中华文明渊源序列最完全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向"大众年夜众开放。该博物馆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最突出,推出夏商周展品最集中、最范例,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进程,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主要窗口。
6.“演艺之都”培植精彩开局
大戏看北京,精彩不落幕。2023年1月,北京市政府事情报告首次提出打造“演艺之都”。整年共举办业务性演出近5万场,不雅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经典剧目魅力不减,新创作品好评如潮,外洋剧目纷至沓来,听演唱会、嗨音乐节、逛演艺新空间成为京城时尚。整年演出盛况空前,文旅消费热潮涌动,演艺之都开局之年成果丰硕。
7.北京市创建“北京大视听”品牌
视听涌京华,大幕映万家。2023年,“北京大视听”佳构频出,整年推出作品412部集。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落》、记录片《一起百年》、网络剧《繁城之下》、网络综艺《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一系列精良京产剧作品生动在电视荧屏与网络平台,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中国记录片大会、首届中国(北京)动画周、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以京产影视创新魅力引领国产影视行业方向。
8.创新履行“‘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操持
青春有你更精彩,“京”彩有你更青春。2023年,北京市创新履行“‘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操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央培植双向赋能。整年累计举办各种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16所高校20余万人次,线上传播量达4亿次。理论文化名家走进高校,经典文艺佳作走近学生,高校学子登上文艺殿堂,讲述赤色故事、开展文物研究、参与志愿做事、献策文化园区,首创了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9.新工体焕新亮相
碗形看台会故人故友,迎宾雕塑喜迎宾。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运动场,装载了《亚洲雄风》的激荡回响,凝聚着北京的城市影象。2023年4月,新工体在历经两年多的改造复建后整体亮相,成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为都城再添一座地标性、聪慧型商旅文体综合体,由足球盛地到活力中央,新工体硬件升级、情怀依旧。
10.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
金龙残酷耀群山,点亮红火中国年。2023年,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茶马通商”雕塑、“不到长城非豪杰”文化墙、“幸福树”等解锁中外游客全新夜游体验。从“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八达岭夜长城有效引发了夜经济活力,高质量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三位一体的长城文化带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