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37

17-18世纪

铜鎏金无量寿佛

35.3 cm.high

佛教艺术精品赏析丨中国嘉德2024春拍

来源:中国嘉德,2018年6月19日,Lot 3084。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报身,象征阔别灾疾,寿数无尽。
藏传佛教仪轨的无量寿佛,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汉、藏、蒙地区受到了大规模的崇拜。
清朝的帝王们对无量寿佛的崇奉尤其突出。
康熙至乾隆几位天子对无量寿佛的崇信有增无减,在孝圣宪皇太后和乾隆天子的整数生辰,内务府和百官都会供献成千上万的无量寿佛作为寿礼,故清代传世作品中无量寿佛数量最大。

一世哲布尊丹巴扎纳巴扎尔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是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之子,阿巴岱汗之曾孙。
在他出生的前一年,远赴蒙古传法的觉囊派高僧多罗那他(Taranatha,1575-1634年)在蒙古去世。
在土谢图汗力主之下,一世哲布尊丹巴被确认为多罗那他的转世灵童。
3岁时第一次受戒,获法名扎纳巴扎尔(梵文Jnavajra,意为“聪慧金刚”)。
清顺治六年(1649),15岁时入藏学习佛法,先后谒见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
由于五世达赖希望扩大格鲁派在蒙古的势力,一世哲布尊丹巴在拉萨受到了百般优待。
五世达赖不仅承认了他转世灵童的身份,还正式授以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尊号。

两年后,扎纳巴扎尔携僧人以及各行工匠共约600余人返回蒙古,在喀尔喀全境兴建寺庙,并大量铸造佛像。
顺治十二年(1656年),他第一次派使节将作铸造像供献清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向康熙天子供奉佛像两尊。
目前故宫博物院馆藏内的扎纳巴扎尔蒙古造像共有7尊。
这一期间扎纳巴扎尔正值壮年,他的创造力也达到了顶峰。
甘丹寺所藏持金刚,乌兰巴托美术馆藏白度母、阿弥陀佛,以及中国嘉德2016年秋拍成交的哲布尊丹巴像(图1),极有可能为这一期间扎纳巴扎尔亲造之像,代表了扎纳巴扎尔造像在艺术上至高无上的造诣。

图1 蒙古17世纪 铜鎏金哲布尊丹巴·扎那巴扎尔像 高52cm 成交价7302.5万公民币

本场这尊无量寿佛,集顶级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唯美、华美、严谨的特点于一身,有可能是流利于市场的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中尺寸最大的无量寿佛。
遵照无量寿佛的标准仪轨,此像险些完备对称,更显庄严。
全跏趺坐于双层莲座,双手置于腹前,朝上相迭结禅定印,上托龟龄宝瓶。
宽肩窄腰,胸肌饱满,健美的身型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佛陀微微颔首,目光低垂,若有所思,面部表情祥和宁静。
佛面圆满,额头略呈方形,鼻梁高挺,双唇微微抿起,造型上以尼泊尔早期造像为灵感。

无量寿佛头戴五叶佛冠,冠叶高耸;耳后宝璔、飘带俱全,深具东北印度帕拉艺术之风。
耳铛呈“S”形,状如水花,是同期间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比较范例的一个样式。
发髻高耸,余发自发髻底部分两股垂于肩膀。
发髻的形状与帕拉造像相似,而两股余发的形式明显受到了尼泊尔早期造像的影响。
与尼泊尔早期艺术不同的是,扎纳巴扎尔造像博识的工艺将披于肩上的发卷刻画得丝丝入扣,如浪花彼此追赶,沿着肩膀的曲线倾泻而下。

此像上身赤裸,身披璎珞,下身裹绕薄裳。
项饰的形式分外,共有四层。
第一、二层为大略的环状连珠,第三层为连在第二层的五串小环,第四层以相似的办法连于第三层。
这个样式在同类造像中是比较繁芜的。
另有一串长璎珞,从胸部两侧绕过双乳,垂于小腹。
长璎珞勾勒出佛祖上身的外轮廓,强调了胸部的挺立和肌肉的膨胀感,这表示了草原民族对雄浑壮阔风格的追求,与中原造像、西藏造像的气质都不同。

对正面与背面同等重视是扎纳巴扎尔造像的另一特点。
从后方不雅观察此像,腰背挺直,背部脊柱下凹,两侧背肌的微隆,富有真实躯体的肌肉感。
左肩斜批一条连珠长链,呈一条幽美曲线贴合背部垂落,从右侧大腿环至胸前。
曲线连贯,连珠粒粒相连,颗颗均匀饱满;腰部璎珞呈双排环垂下,环形各自弧度同等,形状对称,连珠小巧玲珑,一丝不苟,表示着扎纳巴扎尔造像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
流利于市的同类造像中,此尊在装饰的繁缛程度、工艺的精细程度上都压倒一切,可推测其在制造时极为主要的用场。

双层莲座,莲瓣略呈半圆形,肥厚饱满,瓣尖微翘,形状与东北印度帕拉王朝造像的莲瓣附近。
莲瓣周匝环抱,大小均匀,高下对齐,每个莲瓣边缘以阴刻线加以描摩。
莲座上、下边沿各饰一道大、小连珠纹。
在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中,莲座形式类似的造像大多质量较高。
目前可举两例,一尊是故宫博物院藏扎纳巴扎尔风格持金刚(图2),另一尊是伦敦古董商Rossi & Rossi经手、美国普里兹克家族旧藏的双身持金刚(图3)。

图2 铜鎏金金刚持 故宫博物院藏(左) 图3 蒙古铜鎏金双身持金刚 高22cm Rossi&Rossi、普里兹克家族藏

一世哲布尊丹巴扎纳巴扎尔曾制作过两尊无量寿佛,个中一件很可能便是藏于乌兰巴托崇仁寺的无量寿佛,而另一件不知所踪。
历史记载了某次扎纳巴扎尔在北京拜见康熙,天子请他唱颂无量寿经为自己的身体康健祈福的经由。
因此,扎纳巴扎尔深知康熙天子对永生无极的追求,很有可能曾经铸造无量寿佛供献康熙。
但是,目前故宫博物院所藏的7尊喀尔喀蒙古造像中,有一件25.5cm的无量寿佛(图4),细节上比较大略,年份应较扎纳巴扎尔本人的时期有一定差距。

图4 蒙古铜鎏金无量寿佛 高25.5cm 故宫博物院藏

除乌兰巴托崇仁寺所藏、疑为扎纳巴扎尔亲造的无量寿佛外,遍不雅观海内外博物馆与拍卖市场,此尊可能是目前涌现的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的无量寿佛。
作为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的又一力作,这件无量寿佛用其奢华的用料,精美的工艺,硕大的尺寸,庄严的气势,再次证明了蒙古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轶群的艺术造诣。

参考资料

1. 罗文华:故宫藏蒙古铜佛像研究——试论一世哲布尊丹巴期间佛造像艺术风格的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

2. 罗文华:清康熙无量寿佛赏析,2009年。

3. 杨伯达:扎纳巴扎尔的鎏金铜造像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

4. 李翎: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研究,中国藏学,2004年(2)。

5. Getty, A., 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14年。

6. Tsultem, N., The Eminent Mongolian Sculptor G. Zanabazar, State Publishing House, 1982年。

7. Patricia Berger:Mongolia The Legacy of Chinggis Khan,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1995年。

8. 故宫博物院编: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上),紫禁城出版社,2002

9. Rossi & Rossi:Thirty Years 1987-2016。

10. 刘大伟:试述一世哲布尊丹巴期间藏传佛教造像文化在喀尔喀蒙古的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5月,第40卷,第3期。

Lot 938

清乾隆(宫廷)

铜鎏金嵌宝烛台一对

27.6 cm.high×2

此种形制的烛台,亦称“蜡扦”,一对蜡扦、一对花觚连同一件喷鼻香炉,共同组成佛堂“五供”,又称“五具足”。
个中喷鼻香炉用于烧喷鼻香,蜡扦用做点灯之烛台,觚用做置水插花,为佛前常设供器。
本场这一对甚为精美华美的蜡扦,即为五供之二。
底座呈覆铃式,大小两层圆形蜡盘。
顶盘略小,用于承托烛炬,盘正中直立铜蜡针;底盘大,边沿高,用于承接蜡液。

肉眼可见此对蜡扦的制作极尽奢华,不计本钱。
大小蜡盘内满刻延绵缠枝莲花纹饰;大小蜡盘中间的承托柱高下三截,以浮雕技法刻满枝叶花纹,花朵镶嵌蓝宝石,花芯嵌红宝;三段之间的分隔,亦是红宝和珍珠相间成的宝石链。
覆钵式底座亦是满镶满刻,在一道红宝石底沿之上,是一圈能干的嵌蓝宝石回字纹,其上因此红宝和珍珠镶嵌的一圈大莲瓣,红白相间,中间点绿宝,极尽奢华。
制作规格如此之高,这一对烛台应是清宫造办处为天子专门订制的。
相似工艺与装饰风格的同类作品,可参考故宫博物院藏的一组金胎填珐琅番莲纹五供和一组铜鎏金嵌宝八吉祥,同样通体鎏金、满嵌各宝石,可作参考。

参阅:《呼毕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宋兆霖主编,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 2020年,338-9页。

Lot 909

15世纪

铜鎏金无量寿佛

通高:31 cm.

佛高:19.5 cm.

此尊头顶结高发髻,戴五叶宝冠,正中冠叶尺寸偏大,形似弯月,其上镶嵌各色宝石,装饰华美。
耳环的形制独特有趣,一改常见的圆环造型,采取了极富动感的甩向颈后的摩尼宝带,尾端宝珠以松石表现,飞向颈后上扬,灵动而华美。
面庞方正圆润,年轻的童子样貌,嘴角、眼角上挑,笑意明显。
上身袒露,佩戴有各种华美的钏镯佩饰,均镶嵌七彩宝石。
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掌中捧华美的嵌宝石龟龄瓶。
下身的贴体长裙轻薄近裸,只在脚踝处雕铸裙边且嵌宝石。
双腿结跏趺坐姿,裙褶从两腿间透出,同样嵌有宝石。
下承仰覆莲座,莲瓣圆润丰满,内层莲瓣中间内凹,两侧饱满绽放,莲瓣尖端则呈三叉式内卷,莲座背面莲瓣做了简化处理。
高下沿各饰一道连珠纹,上沿颗粒大,下沿小。
均匀整洁,大方文雅。

造像整体停匀秀美,金色醇厚,精细甜美的面相、眉间方型宝石表现的白毫、比例精准的身型、手脚膝头圆润写实的雕工,处处显现尼泊尔造像风格;宝冠中心半月形的冠饰、莲座样式,以及通身镶嵌宝石又都是藏民族独占的审美偏好,以是此尊极有可能是出自西藏工坊尼泊尔艺术家之手。
可谓西藏15世纪金铜造像的绝佳之作。

下方配高台须弥座,正面及二侧面作鎏金处理,呈多角缩进式“亚”字型。
中心束腰处刻宝相花嵌宝石,旁边侧面浮雕两只毛发蓬松的雪狮,座背面未鎏金,旁边各雕瑞兽白象一只。
高下沿均雕有一圈横置杵,各杵上嵌各色宝石,华贵尽显。

Lot 919

清乾隆

铜鎏金关公像

17 cm.high

款识:“伏魔大帝”

关公,亦常被称为关帝。
本尊关帝像,呈威武坐姿,眉眼上挑,双目瞩目,髯毛自然下垂,满面威严与刚毅刚烈之气,不怒自威,面相与中国传统戏曲中关公角色的脸谱颇神似。
左手自然置于左腿上,右手抬起捻起一绺髯毛。
髻顶包头巾,额际佩戴雕花宝冠,身着铠甲,脚踩云头履,铠甲外披袒右肩式龙纹袍,坐于神台之上,作帝王相。
肚腹微凸,腹部龙袍錾刻正面龙头纹,衣缘刻云纹及花草纹,龙袍内的铠甲处,鳞少焉画周详均匀,雕刻手腕娴熟老练,细节处理精到,衣纹带饰、铠甲纹理表现淋漓,髯毛保留原铜皮壳,更加形象逼真,气韵极佳。
正面底沿中心刻“伏魔大帝”四字铭款,极难堪得。

Lot 940

17-18世纪

棉布彩绘格鲁派金刚护法总集唐卡

84×54.5 cm.

此幅人物繁多、色彩明丽的唐卡中,同时搜集了六臂玛哈嘎拉、四面玛哈嘎拉、婆罗门怙主、六臂白怙主、吉祥天母、外修阎摩、大红司命主、金甲衣护法和居士白毡神等九尊重要护法,唐卡上方所绘宗喀巴及二弟子的“师徒三尊”像,清楚昭示了其格鲁派传承的来源。
将派系所有主要护法搜集于同一张唐卡,在宗教艺术品创作中是极为罕见的,相似作品,我们只在鲁宾美术馆的藏品中创造了一幅“格鲁派九护法唐卡”,可作以参考。
以下我们将致力于在唐卡画面构造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作以简要剖析。

画面上方正中为宗喀巴大师,大师旁边两边下侧明显小很多的形象,是其二位弟子克珠杰和贾曹杰,共同构成了“三角形”排列的“师徒三尊”形象,清晰表明了作品的格鲁派传承。
左顶角因此弥勒菩萨为主尊,阿底峡大师、宗喀巴大师为二胁侍的兜率天宫图;右顶角是浩瀚弟子环抱恭听的佛陀说刑场景。

唐卡中心主尊所绘六臂玛哈嘎拉是格鲁派最主要的护法圣尊,也是不雅观世音菩萨的忿怒相化身。
中心主尊的正下方的是出自密集金刚续的四面玛哈嘎拉,是为格鲁派所特殊重视的四面增喜怙主。
该护法最为特殊之处,是左臂与身体间置一宝瓶,表征其亦具有财神的属性。
位于四面玛哈嘎拉右侧的是婆罗门怙主。
该护法形象源于萨迦派,由年译师之婆罗门奴隶的形象蜕变而来,常被用来在特定场合隐蔽四面大黑天甚为忿怒的的形相。

主尊右侧为六臂白玛哈嘎拉——白怙主快意珠。
手持钺刀、摩尼宝、鼗鼓、盛满珍宝之颅碗、金刚钩与三叉长矛,可摄受三界统统造诣,钩召财富、福德、寿元,增上闻思修三慧。
主尊左侧为吉祥天母,因其骑骡行于三界,故又有“三界总主”之称。
游戏坐姿侧身坐黄骡背上,以毒蛇为缰绳,以自己儿子的皮为鞍垫,连同黄骡前后两侧分立的羯摩鱼母和狮面空行母,无所畏惧地穿越尸山血海。
吉祥天母下方描述的为外修阎摩。
以左展姿踏立于青蓝忿怒水牛脊背之上。
阎摩左腿边为其明妃“嘉姆哲”,手持三叉长矛和盛血颅器,仰视阎摩,同立于水牛背上。

位于唐卡最下方正中的大红司命主同时具足财神和战神的体性,能以强有力的威势遣除各种障碍。
其右侧是金甲衣护法,该护法来源于印度,也是格鲁派祖庭甘丹寺夏孜札仓的不共护法;大红司命主左侧是居士白毡神护法,是等级较高的世间护法神,也是西藏浩瀚寺院的保护神,在格鲁派具有主要地位。

藏传佛教密宗护法大多形象繁芜,多手、多足、多面、多手 帜,对画师的绘画功底、想象力、调色和空间构建能力均有极高的哀求。
在本幅唐卡中,线条勾勒武断有力,形象比例精准,动态逼真写实,色彩折衷,所有人物形象自然生动维妙维肖,宛若圣众亲临。
构图风雅,艺术家通过前后空间的奥妙交错、护法身相色块的参差堆叠、不同颜色形状背光的灵巧运用,使得整幅画面密而不乱,视觉效果通透舒适。
同时,细节处理同样一丝不苟,如宗喀巴大师宝座上的六拏具、右上角佛陀座前错落环绕的一众弟子、空中圆形金色光晕中的养活天女、吉祥天母背光中隐约涌现的玛摩、左下角岩洞中的苦修行者等,画幅虽小却也刻画细致灵动,充分彰显出画师的匠心独运。
就艺术风格而言,呈现出范例的新勉唐画派风格,间有钦则画派灵动遗风,连同此幅唐卡极为稀缺的题材,本作堪称精品。
其余,本幅唐卡虽历经数百年但保存状况良好,唐卡裱工也处处彰显华贵气韵,虔心供奉定可感得护法加持,违缘障碍消弭无余。

参阅:《鲁宾美术馆主要藏品》,纽约鲁宾美术馆出版,2014年,21页,藏品编号C2007.21.1。

Lot 935

清乾隆(宫廷)

铜泥金能拘天母像(六品佛楼)

14 cm.high

正面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能拘天母”

背面款识:“德行根本”

清代六品佛楼供奉的铜像,凑集了藏传佛教显密紧张神像,展现了其神系弘大,形象丰富的特点。
“六品”,是指藏传佛教格鲁派根据修行者不同根基而设立的六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见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
以梵华楼为例,七开间,高下两层,明间楼上供宗喀巴大师像,楼下供佛塔、龛或旃檀佛像。
除中间明室以外的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这亦是清宫档案称之为“六品佛楼”的缘由,它的正式名称是“妙吉祥大宝楼”。
每一品间楼上墙上小龛中供奉小铜佛像,龛下供奉诸品相对应的法器和经典,楼下各间供各式佛塔。
六品佛楼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122尊,六间共供732尊,每尊佛像都有三道款识:纪年款、佛名款和所属之品款,是研究藏传佛教尊神图像最主要的资料之一,也是鉴别清宫“六品佛楼”所供佛像的一个主要标志。

本场这尊出自六品佛楼的能拘天母像,一壁二臂,头戴五叶冠,结葫芦形发髻,髻顶以摩尼宝顶严,宝冠缯带于耳后垂至颈侧向上弯折,菩萨呈寂静相。
暴露上身,肩披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花形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
左手施无畏印;右手原应持装饰着莲花的长钩。
半跏跌坐于圆边三角形覆莲底座,莲瓣苗条,排列整洁,底座正面下沿刻“能拘天母”名称,上沿有“大清乾隆年敬造” 阳铸款。
同题材造像可参考“六品佛楼”仅存的一栋——“梵华楼”藏品,供奉于东壁第一层第十龛的“能拘天母”像。

参阅:《梵华楼》卷三,故宫博物院编,王家鹏主编,紫禁 城出版社,2009年,图906

Lot 950

15世纪

铜鎏金萨迦道果传承上师一组六尊

尺寸不一

此六尊尺寸附近、工艺风格同等的上师造像,应是出自一组萨迦道果传承上师全系列造像。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13-14世纪,萨迦派的领导者同时也是西藏世俗与宗教实际上的统治者。
这一期间萨迦派进一步发展强大、繁荣,并产生了许多伟大而精彩的学者、高僧和修行者。
作为萨迦传统精髓的紧张教义和实践被称为“道果”(Lamdre),从根本上说,“道果”所表达的哲学不雅观点是 “循环与涅槃的非分解”。
听说修习道果法有三个次第,用佛经式韵文体来说,便是“最初舍非福,中断于执我,后除统统见,知此为智者”。

本场这一组六尊祖师像,依据铭文,按接管传承的先后次序排列,分别是塞顿昆利(Seton Kunrik,1029-1116),喷鼻香敦却巴(Shangton Chobar, 1053-1136),萨钦·贡嘎宁波 (Sachen Kunga Nyingpio, 1092-1158),扎卡普巴·索南贝(Drakpukpa Sonampel, 1277-1350),帕丹楚钦(Pelden Tsultrim, 1333-1399),和布达师利(Buddhashri, 1339- 1419)。

塞顿昆利,Seton Kunrik (1025-1122)

铭文:Se ‘khar[mkhar] chung pa (Sekar Chungpa)

13.5cm.high

喷鼻香敦却巴,Shangton Chobar (1053-1136)

铭文:Zhangston chos ‘bar (Shangton Chobar)

14cm.high

萨钦·贡嘎宁波Sachen Kunga Nyingpo (1092-1158)

铭文:Rje brtse ba chen po(大仁慈之主)

13.4cm.high

卓普巴·索南贝Drakpukpa Sonampel (1277-1399)

铭文:Nam bza’ brag phug pa (master of the rock cave at Namza-纳扎岩洞之主)

13.7cm.high

帕丹楚臣Pelden Tsultrim (1333-1399)

铭文:Dpal ldan tshulkhrims (Pelden Tsultrim)

13.7cm.high

布达师利Buddhashri (1339-1419)

铭文:Bu dha shri pa

13.8cm.high

这一组上师造像整体外不雅观极为精美,人物表情、姿态互异,衣饰花纹各不相同,个性化特色光鲜,醇厚的鎏金、自然写实的衣纹褶皱和精美的莲座,绕座一周的饱满的莲瓣,方方面面均表明这在当时是一组极其昂贵的委托。
依据萨迦派的传序,此组造像极大可能因此金刚持像作为开端,清晰阐明了道果法的未曾间断的传播链。
中国嘉德2023年秋季拍卖会释出一尊出自同一组作品的达玛茹巴像(参阅2)位于传承序列的第五位,嘉德本场这一组六尊,按照传承顺序先后,塞顿昆利、喷鼻香敦却巴、贡嘎宁波、卓普巴、帕登楚臣和布达师利,在传承序列等分别位于第9、10、11、17、18和19位。
我们有情由推断如此大规模的一组雕像,该当是由一个萨迦派紧张寺院委托制作的,如萨迦寺、俄尔寺或夏鲁寺。
该系列另有一尊八思巴像现藏于巴塞尔博物馆,并被收录于施罗德先巨著《印度-西藏铜造像》中(参阅4)。
此外,在拍卖市场中,邦瀚斯纽约2023年春季拍卖会,曾释出一套15-16世纪合金铜萨迦五祖像,一组五尊,以294万美元,约合公民币2021万元成交,可作参考(参阅1)。

参阅:1.邦瀚斯纽约2023.3.21,Lot 521,15-16世纪萨迦五祖师铜像,成交价294万美元,合公民币2021.6万元。

参阅:2.中国嘉德2023秋季拍卖会Lot 913达玛茹巴像。

参阅:3.《西藏铜佛造像》卷二,乌尔里希·冯·施罗德,2001年,喷鼻香港法不雅观出版社,981页,图239B。

参阅:4.《印度-西藏铜造像》,乌 尔里希·冯·施罗德,2008年, 喷鼻香港法不雅观出版社,457页,图126G。

Lot 953

清乾隆(宫廷)

铜泥金布达天像(六品佛楼)

13.8 cm.high

正面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布达天”

背面款识:“无上阴体根本”

六品佛楼是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清宫先后建筑装修的一类独特的佛堂,分别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圆明园和紫禁城内,达八处之多。
每层楼上供小佛像,下层供佛塔和唐卡。
每座六品佛楼共七间,除中间一间高下供佛与宗喀巴大师像外,别的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 主见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
常日六品佛楼楼上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一百二十二尊,六间共供七百三十二尊,而且每尊前有尊名,后有品间,是研究藏传佛教尊神图像最主要的数据之一。

此尊布达天佛母像以黄铜合金铸造,见肉泥金,其造型装饰均表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像的基本特色。
佛母像为一壁二臂,头戴五叶冠,葫芦型发髻,耳后有束发缯带,寂静相,暴露上身,肩披帛带,下身着裙,配饰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左手放左腿上,右手原半举托一镜状物,右舒坐于圆边三角型覆莲底座上,尤其难得的是此像原封尚存,更添殊胜。

莲座正面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阳识,下沿镌刻“布达天”尊名,背后是 “无上阴体根本”属名。
参阅故宫博物院《梵华楼》第二卷,图469,得知布达天像应位于六品佛楼中的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的西壁佛龛第一层第九龛。

参阅:《梵华楼》卷二,故宫博物院编,王家鹏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图469

2.中国嘉德2013年秋季拍卖会,Lot 419清乾隆布达天像,成交价80.5万元。

Lot 957

13世纪

合金铜莲花手不雅观音像(眼嵌银)

31 cm.high.

不雅观音菩萨伸展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之上,无冠,额际有小卷发,长发束成高高隆起的发髻,髻顶饰摩尼宝,髻前正中端坐阿弥陀佛化佛,多余发辫自然垂落双肩。
面庞饱满,双眉高挑,深眼窝、唇略厚,脸庞极为俊美,表现出藏族人的边幅特色。
目光下敛,嘴角含笑,形象生动,呈现和煦慈悲之态。
不雅观音左手牵捻莲枝,莲花绽放于左肩侧;右手置于右膝施与愿印,右侧身后亦有一枝莲花自台座升起,左肩侧莲花呈含苞欲放状,代表清净与聪慧。
呈游戏坐姿,左腿横盘,右腿探出莲座,脚踏一朵莲花,姿态幽美。
菩萨身体重心左倾,身躯呈三折扭姿。
周身罕见的几无配饰。
躯体比例平均,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尽显健美的肢体。
裙裳薄如蝉翼,腿处间或錾刻的精美小花纹。

西藏西部的佛教造像,在10-11世纪早期,由于本土工匠的严重缺失落,造像基本都是模拟照搬印度、克什米尔作品,并且完备依赖外国艺术家,在12世纪往后,本土艺术家逐渐发展,逐步发展出了相对稳定的藏西造像风格模式。
正如此尊造像,虽然包括莲座样式等细部处理仍有比较明显的帕拉风格的影子,但从面相上看,已经完备是藏族人的样貌。

印度帕拉和西藏11-13世纪的莲花手不雅观音造像,站像居多,如此尊一样平常呈清闲游戏坐姿且右手施与愿印的不雅观音造像甚是罕见。
关于这一坐姿不雅观音的仪轨,考证《诸佛菩萨圣赞像》,“水月不雅观世音”一页的图谱上,下方藏文标识即为“卡萨帕纳不雅观音”(Khasarpana)。
由此基本可以确定汉传佛教的“水月不雅观音”即为藏传佛教的“卡萨帕纳不雅观音”。
又因其形象多为手牵两朵或一朵莲花绽放于肩头,常被唤作“莲花手不雅观音”。
关于这一坐姿不雅观音的仪轨,可参考施罗德2001年著《西藏佛造像-印度尼泊尔篇》,卷一,270-271页,两尊帕拉晚期的卡萨帕纳不雅观音像。
与此尊风格、细节多处相似的造像也可参考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馆藏的一尊西藏13世纪帕拉风格绿度母和一尊西藏12-13世纪帕拉风格莲花手不雅观音。

参考资料:《诸佛菩萨圣像赞》(收藏版)第三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辰字三。

Lot 962

元(大都风格)

铜鎏金绿度母像

通高:21.5 cm.

佛:15.8 cm.

从史料记载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受到元代宫廷的高度重视,为了给新传入内地的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塑像,朝廷特殊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设立了“梵像提举司”,专门卖力塑造藏传佛教寺庙所需的各种神像。
在这个机构里,集中了当时汉藏塑造佛像的名家高手,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开始便是供职于此。
阿尼哥多才多艺,在塑像方面,以其善于的“西天梵相”名满天下。
西天梵相,并非单指尼泊尔风格佛像,而是指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等外域造像样式进入中国后,经与藏区造像、汉地造像的不断领悟,从而形成的其余一种全新的造像样式。
近年来,带有“西天梵相”艺术特色的元代佛教艺术作品时有涌现,也引发了更多的学者对这类造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磋商,并产生了“元宫廷风格造像”这一专有称谓,流传更广,亦有称“元大都风格造像”。

元大都风格造像,传世作品不多,流利领域中也比较罕见,每每涌现均成市场焦点。
如邦瀚斯喷鼻香港2020.10.5,一尊14cm高的元大都铜鎏金不雅观音像,以412.5万港元成交;佳士得纽约2008.3.21释出一尊高31cm的元代铜鎏金莲花手不雅观音像,在原座已失落的情形下,以104.9万美元成交;嘉德2023年春季拍卖会亦曾以402.5万元释出一尊34.6cm元大都绿度母像,可供参考。

此尊绿度母像,头戴五叶花冠,冠叶造型独特,五片呈现“三大夹两小”的分外排序办法;头顶束葫芦型发髻,髻顶有宝珠为饰。
余发垂肩,双耳坠大圆环状耳珰。
面圆而宽,双目微阖,神态宁静安详。
四肢壮硕,胸部微凸,女性特色刻画十分蕴藉。
上身暴露,胸前饰项圈和及腹长链;上身赤裸,下身覆薄裙,内外两层的裙装格局更倾向中原衣饰,膝盖以上和小腿处,分别以一道刻花纹饰表现裙边。
裙褶刻画极为简洁,只廖廖几笔,表示织物的轻薄感;脚背一周有双连珠线镶饰的珠串,链上坠宝珠;手腕、手臂处的钏镯,均以双连珠线固定。
周身饰物多处嵌宝石。
游戏坐姿,左腿横盘,右脚下踏小莲花;右手置右膝结施与印,左手半抬,双手同捻莲茎,莲花在肩侧绽放。
莲座造型规范,高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宽大饱满,形制都雅大方,高下对称分布,绕莲座一周。
表面鎏金抢眼,品相无缺。
整体造型幽美,形象生动,胎体厚重,具有元大都造像的风格特点,工艺讲究。

下方配十四世纪高台须弥座,通体鎏金,呈多角缩进式“亚”字型。
中心束腰处刻宝瓶和摩尼宝珠,旁边浮雕两只毛发蓬松的卧伏雪狮,座背面未鎏金,旁边各雕瑞兽白象一只。
高下沿均雕有一圈横置杵,各杵上嵌各色宝石,与主尊度母像相配,华贵尽显。

元大都造像虽整体风格更多地借鉴了尼泊尔造像,但仔细不雅观察本尊,我们仍可创造一些不同之处:一是相较于尼泊尔造像明显变宽的脸型,眉梢也不再上挑,眼窝不再深陷,五官仍略带甜美之风的,但因脸型和细处的变革,样貌明显汉化了;二是在衣纹的表现上,不再采取继承自印度的萨尔纳特近裸式手腕,衣裙虽不至于厚重,但衣纹明显增多。
这均反响了元代期间,尼泊尔艺术、藏传佛教艺术与汉族艺术相互交融的时期特点。

提到元大都造像,我们不得不提起最著名的一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造像底板上,书写有帮助人与铸年的元大都鎏金铜文殊菩萨像,为我们确定风格与年份供应了确实可靠的依据;其余在Robert R. Bigler的《永乐之前》一书中,亦收录了一尊元代藏汉风格绿度母像,与本场这一尊颇为相似,可作参考。

参阅:1.邦瀚斯喷鼻香港,2020年10月5日,Lot 117。
成交价412.5万港元。

参阅:2.佳士得纽约,2008年3月21日,Lot 616。
成交价104.9万美元。

参阅:3.《永乐之前-13-14世纪中原及藏汉风格佛造像》,Robert R. Bigler著,苏黎世,2015年,104页,图24。

参阅:4.元大德九年,铜鎏金文殊菩萨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中国嘉德2024春季拍卖会

拍卖会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瓷器及古董珍玩

古典家具及工艺品、珠宝翡翠钟表

预展:5月7日-5月10日

拍卖:5月11日-5月12日

展拍地点:嘉德艺术中央

拍卖会第二阶段

中国字画、古籍善本

邮品泉币、佳酿臻茗

预展:5月18日-5月21日

拍卖:5月22日-5月25日

展拍地点:嘉德艺术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