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又称“粤方言”“口语”“广州话”“广府话”,是我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外地人称“广东话”。
粤语是广府人的母语,也是广府文化最主要的基因和最具特色的符号,广泛盛行于粤港澳大湾区、粤西、粤北、桂东南以及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等华人华侨社区。
目前,环球利用粤语的人数超过1.2亿,个中两广与港澳地区约占1亿。
虽然各地口音词汇有所差别,但约定俗成以广州口音为标准音。

粤语历史悠久,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多元、兼容、开放、新颖,既古老文雅,又生猛新潮,不仅记录了岭南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以及广府人的思维办法和行为办法,还是本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内外广府人共同的情绪纽带。

粤语之源

2024年9月8日,来自广州、喷鼻香港、澳门等地的年轻选手来到“超粤未来”广府话大赛总决赛现场,用广府乡音讲述广府故事。
视频传到网上,网友纷纭留言称“粤语太美了”。
粤语是广府人的母语,起源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广府文化学者认为,粤语是在南北、中外文化领悟中形成的岭南方言,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以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读懂广州粤韵丨九声六调说粤语 盏鬼生猛两千年

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

粤语“睇”字竟始于先秦楚人

李白诵诗腔调或与今粤语附近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两千多年前,楚人屈原在《九歌》中,将一位多情的山鬼(山神)刻画得惟妙惟肖。
诗歌中的“睇”,便是“斜看”“含情注目”的意思。
几千年后,楚语“睇”字竟成了当代粤语里的常用词。
古时候,岭南与楚地(包含今湖南、湖北)相邻,先秦期间,已经有楚人南下,楚方言随之传入广东地区。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平定百越,楚文化连续南下,广州城也有了“楚庭”之称。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说,当代粤语中,除了睇(看)之外,咁(这样)、儿嬉(不负责)等词语都源自楚方言。

不过,粤语形成公认的迁移转变点,是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时。
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十几万中原人南迁,带来北方官话雅言。
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以和为贵,鼓励中原人与越人通婚,文化不断领悟,土著措辞接管中原雅言,粤语渐有雏形。

魏晋南北朝期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为躲避战乱,很多地方全体家族、全体村落落的人,在“太公”(族长、村落长)带领下,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南下。
本日广府地区“太公分猪肉”习俗中的“太公”之名就源于此时。
南下徙民杂糅而居,措辞相互影响,粤语方言逐渐“终年夜成人”。
直到本日,在粤语方言里还能找到晋代印记。
本日,广州人把杨桃(五敛子)的“棱”叫“敛”,与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里的记载同等。
嵇含写道:“五敛子,大如木瓜,黄色,皮肉脆软,味极酸,上有五棱,如刻出。
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

唐宋期间,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港之一,商贸、文化交往更为频繁,特殊是唐代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后,中原汉语随着大规模移民的脚步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
许多名臣仕宦、大儒学者也南下而来,在南粤设立书院、兴办教诲,带来规范的汉语体系。
粤语日渐成熟,有了与中原汉语一样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构造。
清代岭南大儒陈澧认为,清代粤语与隋唐中原话类似,“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古汉语音韵学家李新魁在《广东的方言》一书中说,唐宋期间的粤方言与本日的粤语相去无几。
按陈澧的说法,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苏轼的诵诗、日常交谈,语音语调与本日的粤语大致附近。

宋代往后,粤语基本定型,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明代中原人已经听不懂粤语了。
明清之后,除了接管了本地部分少数民族方言和外来词之外,粤语的变革较小。

唐诗粤韵

广州话被公认为粤语标准音

粤语随广府人漂洋过海遍环球

当代粤语广泛通畅于今粤港澳大湾区、粤西、粤北、桂东南、海南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等华人华侨社区。
各地口音有所差别,仅广东省内,就有广府、四邑、两阳和粤西四大片。
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以广州话(广府话)为粤语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也以广州话为准。

广州音又有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落口音和番禺口音等之分,个中,以西关口音和东山口音为重。
当时,广州城内多为官府驻地,方言以东山口音为主。
盛行于城西门外的西关口音,最初只是城郊乡音。
明清期间,广州西关成为繁盛的商业区,人口聚拢。
据宣统《南海县志》记载,西关地区有1700多条街道、4000多个门牌。
彼时的西关,有街有市,非常繁荣。
名流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豪门大宅,从早期的磊园到后来的海山仙馆,再到西关大屋、骑楼,规模弘大、建筑精美,至今仍很派头。
居住于此的人,非富则贵。
他们所操的西关口音还常夹杂外语词汇,很是时髦,被时人所模拟。
喷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思颖曾说,喷鼻香港、澳门的粤语口音与广州西关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

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环球贩子慕名而来。
外国贩子来中国,首先打仗的中国话便是粤语。
后来,传教士出版了最早期的“粤英词典”,帮助更多外国人学习粤语。

这一期间,大量广府人迁移到美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他们带出去的措辞自然是广州话。
西关口音也在多地留下印记。
在清末民初的越南南部地区,不少当地人操一口标准的广州西关口音。
本日,英语单词“yumcha”便是粤语“饮茶”的发音;“dimsum”则来源于粤语中的“点心”一词。
粤语还现身一些外国电影,在《变形金刚4》里,李冰冰一句“有没有搞错啊”,老广听来,十分亲切。

广府庙会

粤语之美

在广府民气中,粤语不仅是母语,还承载着迷人确当地文化。
粤语婉转,有人说是由于从小听到大,也有人说是由于它九声六调,自带旋律;还有人说,它古老、多元、兼容、新颖,是广府社会发展、广府人思维和行为办法的真实写照。

堪称古汉语“活化石” 古语文雅“多少很多多少”美

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来自四川的王女士溜达在广州西关永庆坊,耳畔溘然飘来一句“畀我睇下”,让她顿感既熟习又陌生。
作为一名措辞学者,王女士知道,老广口中的“畀”便是“给”的意思,“畀”这个字极其古老,她曾在甲骨文中见过;同时,“畀”字又极富生命力,在古代文籍中俯首皆是。
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当代汉语中险些已经“无用”的古汉字,还被广东人每天挂在嘴边,读音和意义都未曾改变。

一个“畀”字,让粤语变得古喷鼻香古色。
古老文雅,正是粤语之美。
有北方人第一次打仗粤语,虽然听不懂,却有一种清风拂面的觉得。
这种欣喜就来自粤语的古喷鼻香古色。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痕迹。
广府人见面常说“几时得闲嚟坐下?”“有多少很多多少人?”意思是“什么时候有空来坐坐?”“有多少人?”个中,“几时”“得闲”“多少很多多少”都是古汉语中的词汇,宋代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因病得闲殊不恶”之句,南唐后主李煜则有“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之感慨。
这样的古词,老广信手拈来:吃叫作“食”,喝叫作“饮”,走叫作“行”,跑叫作“走”,像叫作“似”,穿叫作“着”,脱叫作“除”,衣服叫作“衫”……不胜列举。

沿袭了古汉语的句法,粤语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十多年前,一位广州人到北方读大学,有一次上课忘了带笔,于是跟来自大西北的同桌说:“借支笔给我。
”同桌一脸严明地纠正说:“你该当说‘借我一支笔’。
”这位西北同桌不知道,粤语的特色之一,便是习惯用倒装句,把“公鸡”说成“鸡公”,把“先走”说成“走先”,把“要紧”呼作“紧要”。
这种表达,一样平常只有在文言文或古诗词中才能见到。
这些古老的词汇在千百年的文化领悟中,衍生出丰富的俚语、歇后语、鄙谚、外来音,传统与新锐,典雅与时髦交相照映,雅俗共赏,鲜活得很。

老广对故乡的眷恋,在于粤菜、靓汤以及家乡之美,也在于令人着迷的粤语。
人们围坐在老西关的古街巷里,“若如”“几何”“优哉游哉”等词汇常挂在嘴边,一语三顿,声情并茂,构成了一幅幅丰裕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美好画卷。

用粤语讲述粤菜故事

九声六调抑扬抑扬 入声独特旋律美

全国的大街小巷,常有哼唱着粤语歌的年轻人走过,很多民气中都有一首随口就能哼的粤语金曲。
有人说,粤语歌好听,在于曲调幽美。
广府人则会补充说,粤语好听,更在于九声六调、抑扬抑扬、情绪丰富。

九声六调也便是九种发声、六种调值,九声分别是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因阴平和阴入调值相等,阴去和中入调值相等,阳去和阳入调值相等,实际上只有六个基本调值。
音调是汉语中极主要的元素,粤语的音调多,音域宽广,感情丰富。
古代诗词的平仄格律便是依据不同的音调而定的,音调越多,就越有抑扬抑扬的旋律美感。

九声中,最独特的是入声。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在北方已经“入派三声”了,但被全套保留在粤语中,发音短匆匆、以爆破音结尾,铿锵有力,情绪丰富。
入声的缺失落,对日常互换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古人写诗作词,非常看重平仄格律,尤其是押韵用字,都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感情而定,非常讲究。
唐代墨客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三字都是入声,短匆匆有力,作者的幽愤不言自明。
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曹植的《七步诗》等,都是押入声韵,更能抒产生发火者的情绪。

正由于全套保留了入声,粤语更易让人产生共情。
道光年间,广府人招子庸汇编的《粤讴》(也作《越讴》),以粤地方言谱词,演唱者多为花艇珠娘或曲巷瞽师,他们轻歌曼唱,委婉哀恸,冲动了无数人。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夸奖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也为之神移。
”19世纪末,英国人金文泰在广州听到《粤讴》,仿佛听到古希伯来的情歌。
他迫不及待地将《粤讴》翻译成英文,改名《粤语情歌》(也译为《广州情歌》等)。
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曾评价说,《粤讴》的艺术造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措辞艺术,普通、生动、明了,富于表现力和乡土色彩,正所谓:“话须普通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讲古佬颜志图

水样风情蕴于言语 生动风趣别样美

叶春生教授所说的“乡土色彩”,不仅在于粤语普通易懂,更在于其彰显了本地风情。
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且与大海相通,素有“三江入粤,八门出海”之称。
水不仅滋润津润了广府人的生命,也造就了广府人的思维办法。
他们平常说话,险些“三句不离水”。

在老广眼中,水便是生活,便是财富。
100块钱,在粤语里被称作“一旧水”,付钱叫作“磅水”;警觉机灵则谓之“醒水”;“心水”意为心思,引申为喜好……如是各类,不一而足。

最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的,或许是“水脚”一词。
“员工翻屋企过年,老细都会畀啲水脚”,外地人乍一听,肯定有点晕头转向。
实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员工们回家过年,老板会给路费。
“水脚”怎么与“路费”一词同一个意思呢?原来,在粤语中,水脚也有码头的意思,至今荔湾区十八甫一带还有四甫水脚、六甫水脚、七甫水脚等街巷名。
据史料记载,今公民路与第一津、光复路之间,曾是广州城西护城河西濠,这些“水脚”便是与之相连的河涌划子埠。
曾几何时,河、海便是广府人脚下的“路”,广府人用“水脚”一词来泛指路费,再贴切不过了。

珠三角濒临海洋,鱼、虾、蟹等水产品丰富,由此引申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比喻。
在粤语中,冒失的人被称为“失落魂鱼”,粗心大意的人被称为“大头虾”。
既然以水为美,“干”字自然就不大讨人喜好了。
广府人聚会,干杯叫“饮胜”;点菜时,猪肝叫“猪润”,就连菜市场里的干鱿鱼,也写着“土鱿”,“土”字把“干”字给倒了过来。

为了美意头,广府人真的是很拼。
过年发红包叫作“派利是”;空置的房屋叫作“吉屋”,寓意吉利吉祥,避掉一个“空”字,以是,广州房产中介门口常有“吉屋租售”的字样。
在菜市场,丝瓜叫“胜瓜”,因“丝”与“输”谐音,肯定要避开。
广州人过年用饭要有鸡和生菜,鸡寓意“吉”,生菜寓意“生财”。
李新魁曾说,广府地区特定的海洋文化背景,造就了广府人开拓、创新、务实、重商的理念,也使得广府人喜好以“水”“海”为比喻构词办法,处处美意头,才有了许多生动活泼、特色光鲜的方言俚语,诙谐有趣。

岭南曲艺婉转动听。

中西合璧外来词多 表达丰富多元美

每天早上,广州人彼此见面,“清晨”一词总不离口。
普通话中,“清晨”是指从天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韶光,但粤语中的“清晨”是一句问候语——“早上好”。
“清晨”一词何以能表达问候?这便是粤语的外来词之美。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毗邻港澳,外洋贸易、中西文化交往长盛不衰。
17到18世纪,西方人纷纭在广州设立商馆。
广州人套用汉语语法、发音,学习英语,出身了风靡一时的“广州英语”。
当时,广州人多在早上出门做生意,见到外国贩子,就以“Goodmorning”寒暄,用当时的“广州英语”直译,便是“好清晨”。
事情时的礼貌用语渐成习气,融入生活,“好清晨”被简称为“清晨”。
“清晨”一词就这样成了岭南文化开放多元、中西合璧的见证。

有广府文化学者说,粤语是我国外来词源最广、外来语词数量最多的方言之一。
广州黄埔庙头村落的南海神庙供奉了一个外国人塑像。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古印度)叮嘱消磨一批青鸟使,乘船来到广州。
当时,南海神庙附近的扶胥港是广州外港,从此港出发的航船,都要到庙里祈求河清海晏。
回程时,青鸟使达奚拜祭了南海神后,把两棵从家乡带来的树各类在神庙旁。
他陶醉于这里的美景,竟忘了登船韶光,等返回码头时,商船早已离开。
从那天起,异昼夜站在江边,举手眺望故乡。
达奚在广州去世后,广州人按照他生前遥望故乡的样子,制作塑像供于庙中,把他种的树叫“波罗树”,把南海神庙呼作“波罗庙”,并由此出身了颇具异国风情的民俗活动——“波罗诞”。
唐宋期间,大量阿拉伯人来到广州从事商贸活动,在粤语中留下许多阿拉伯语元素。
本日,粤语中的霖(好)、罅(缝隙)、冚(盖)等词语都源于阿拉伯语的音译。

明清以来,广府地区是外国贩子、传教士上岸中国的第一站,英语词汇逐渐融入粤语。
摩登(modern)、模特(model)、马达(motor)等便是英语的音译。
粤语中夹杂英语,成了普遍征象。
如今,这些外来词语已经融入城市肌理,彰显著广府人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襟怀。

“粤语讲古”非遗传承人彭嘉志

粤语之情

位于珠江口的广州、喷鼻香港、澳门,是三座天下名城。
几千年来,三地始终连为一体,居民都以粤语为本土方言,同声同气。
有学者说,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身分,也是少有的经历了当代化的方言。
粤语的当代化,得益于港澳地区衍生出的大量新鲜粤语词汇。
这些新词又伴随着盛极一时的盛行音乐、影视作品等进入内地,影响深远。
如今,粤语中独具特色的词汇、俚语,不仅是广府人思维、审美、民俗、民生的反响,也是当今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内外广府人共同的精神纽带。

喷鼻香港“走青”新奇风趣 粤语“北上”风靡全国

今年86岁高龄的郝师长西席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喷鼻香港走亲戚时的情景。
那时他才20岁出头,去酒楼用饭,点完菜后,亲戚随口说了一句“走青”。
“当时我不知道是啥意思,一问才知,便是免放葱花的意思。
”葱花是粤菜师傅最喜好的佐料之一,如果食客不习气葱花,就要提前跟做事生打呼唤。
在喷鼻香港,一句“走青”,新颖又新奇。

港澳文化繁荣,衍生出许多粤语新词,有音译词,也故意译词,华洋杂糅,活泼多元。
1974年,喷鼻香港无线电视(TVB)将小说《啼笑分缘》拍摄成25集电视连续剧,同名主题曲由当时红遍乐坛的粤语歌手仙杜拉演唱,调式为七声雅乐宫调式,旋律温顺舒缓,很快就冲破当时喷鼻香港乐迷只听英文歌曲的习气。
之后,粤语歌日渐盛行,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北上广州。
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东方宾馆办起了第一个音乐茶座,大得胜利。
随后,音乐茶座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一批创作、演唱粤语歌曲的音乐艺人发展了起来。
一韶光,时期的风起云涌,个人的悲欢离合,在词曲人手中化为一阕阕乐章,或洋溢着家国情怀,振奋民气,或丰裕着儿女情长,婉转悠扬。
粤语歌逐渐在全国盛行,粤语也随着这些经典歌曲一起“北上”。
歌手李健曾说,谭咏麟不仅是他最喜好的歌手,也是他的粤语启蒙者。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造了许多引领时期潮流的新鲜履历,展现了广州人的开放意识、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和实践意识。
这统统也在措辞中表示了出来。
粤语中多了不少反响广州、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词。
人们常说,不睬解饮“头啖汤”的,不是广州人。
个中,“头啖汤”一词,本义是第一口汤,为广州人的饮食术语,寓意先行一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州人先饮创业致富“头啖汤”,考试测验学生餐的容志仁、做太爷鸡的高德良、办童装的陈兴昌、开酒店的温万年等,是全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也是最早的一批“万元户”,带动了全体珠三角地区的人勇饮“头啖汤”,呈现出“养鸡大王”“孔雀大王”“兰花大王”“饲料大王”等创业者。

随着活气勃勃的新生事物涌现,粤语中呈现出“打的”“搞掂”“有料”“T恤”“头啖汤”“生猛”等一批反响新事物、新潮流、新不雅观念的词语,并在全国广为流传。
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说,当时粤语是时髦、潮流的象征。
大江南北,人们在言谈中夹几句粤语词汇,就会以为自己跟得上潮流。
最新版的《当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不少新鲜的粤语词汇。

三地人协力编正音字典 三代人讲古话传承

近年来,粤语文化更加精彩纷呈。
广州话字典、粤语说书、粤语相声、粤剧粤曲、广府话大赛等文化传承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特殊是粤港澳三地不断出新招,令粤语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20世纪90年代,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詹伯慧调集了粤港澳三地专家担当审音委员,动手策划编撰《广州话正音字典》。
摆到桌面上等待审订的粤语字音有好几千个。
粤语泰斗们一丝不苟,直抒己见,常常因一个字的读音争得面红耳赤,谈论一两个小时方有结果。
经由十几年的共同努力,《广州话正音字典》终于在2002年出版。
编写方言正音字典,在汉语方言学界和辞书学界皆属创始,被誉为粤语文化的根本性工程。
它既有粤语古喷鼻香古色的魅力,又接管了时期的新元素,如今,很多粤语传授教化活动都会参考这部著作。

《广州话正音字典》出版3年后,61岁的颜志图在文化公园重开“羊城讲古坛”,用隧道的广州口音,把一本长篇小说绘声绘色隧道来。
这位“粤语讲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边还聚拢了一群年轻人,“80后”彭嘉志便是个中的一位。
彭嘉志从小就爱听粤语故事,对昔日的生活场景充满好奇。
出于对历史文化和粤语的热爱,早在2003年,他就拜颜志图为师,踏入了粤语讲古这个行当,一说便是21年。
如今,每周的事情日,一到上午10时,彭嘉志就会定时涌如今文化公园奕苑里的“羊城讲古坛”,声情并茂地为街坊奉上一场粤语艺术盛宴。
他身边还有“00后”邹游曦、“10后”周文曦等一群“后生仔”,他们纷纭登台,传承粤语讲古艺术。
邹游曦希望通过讲古说书,让更多人爱上粤语;黄炫衡最喜好粤语的九声六调;乐美谦则陶醉于粤语古音古义的优雅。
周文曦曾说,他的很多同学都不懂粤语,他希望通过粤语讲古,让更多的人喜好上粤语。

从颜志图到彭嘉志,再到邹游曦、周文曦,三代人爱慕倾力,粤语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

青少年广府话大赛冠军赵学尧 (广府人联谊会供图)

粤语文化薪火相传 同声同气生生不息

在图书馆、校园、剧院以及竞赛场上,粤语传承也有条有理。
“沙湾飘色,雨水点滴,担定凳仔睇飘色”,在广州番禺沙湾育才幼儿园,一首首经典粤语童谣、童谣,由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唱来,格外动听。
园长陈秀冰说,幼儿园会定期举行粤语童谣活动,在演绎经典的同时播下粤语文化的种子。

同样的场景还涌如今海珠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里。
在这里,来自广州“粤讲粤顺”志愿做事队的年轻人“化身”为豪迈的李白、婉约的李清照、淡远的王维等,在妙趣横生的古今穿越中,带着人们感想熏染粤语的奇妙。
队长黄燕玲是隧道的广州人,平时在花都事情。
在接管采访时,黄燕玲刚从花都赶回广州中央城区,当时已是晚上7时多了。
她见告,七八年前,她创造有不少孩子想学粤语,但缺少措辞环境。
“作为广府人,我以为有任务帮别人学习粤语。
”她说。

从2016年开始,黄燕玲利用周末韶光教人学习粤语,一干便是八年。
志愿者老师从最初的一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六七个人,其间经历了多少坎坷,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但这位活泼爽朗的“西关小姐”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些老师平时都有自己的事情,完备是凭着对粤语的热爱,捐躯安歇韶光,帮助青少年学习粤语。
”黄燕玲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讲粤语,志愿团队的事情能越来越顺,就给志愿队取了“粤讲粤顺”这个名字。
让她欣慰的是,如今喜好粤语的人越来越多,每次活动报名都是“秒满”。

在黄燕玲进行粤语志愿做事两年后,广府人联谊总会等单位联合主理的“超粤未来”广府话大赛在广州拉开序幕。
大赛通过诗歌朗诵、意见意义答题等形式传承粤语文化,弘扬广府文化。
2024年,这一粤语盛会升级为环球青少年广府话大赛,逾千名来自海内外的青少年激情亲切参与。
羊城笑星黄俊英、广东名嘴郑达、喷鼻香港作家黄虹等广府文化名家、有名主持人纷纭来到现场,共同为传承粤语助力。

在抑扬抑扬的音韵中,你能体会到粤语的魅力,感想熏染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广式”祝福语

生龙活虎:形容人生气勃勃、生龙活虎盆满钵满:形容赚的钱很多风生水起:形容奇迹或买卖红红火火

日常用语

求其、是但:随便唔该晒:感谢好挂住你:很想你今晚想食咩:今晚想吃什么件衫几钱:这件衣服多少钱

外来词

的士:出租车

士多:小商店

士多啤梨:草莓

冧巴:数字

鄙谚

吹水:谈天

有情饮水饱:形容两个人感情好

糖黐豆:比喻两人形影相随

盏鬼:十分有趣、可爱、无比生动的人和事

歇后语

十月芥菜——起心

湿水棉花——冇得弹

波罗鸡——靠黐

扭纹柴——难搞

美意头

派利是:发红包

饮胜:干杯

胜瓜:丝瓜

生菜:生财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苏俊杰、莫伟浓、廖雪明、王维宣、骆昌威(除署名外)

题字/王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