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走红,山西古建备受关注,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瓮山麓的晋祠迎来客流高峰。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其母后邑姜而建。
晋祠是目前海内规模最大、超过时期最长、保存最完全的祠庙式建筑群,堪称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结合的典范,现存宋、金、元、明、清各式建筑100多座,宋元以来塑像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122株,个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晋祠不吝赞颂,李白、范仲淹、欧阳修等名家曾在此题诗作赋。

1955年,山西晋祠文物保管所(晋祠博物馆前身)成立。
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晋祠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圣母殿内的宋塑侍女像。
晋祠博物馆供图

品古建之美 寻三晋之根

建筑艺术宝库

亭台楼阁、宫不雅观祠庙、塔桥廊坊……中国古典建筑中所有的样式,险些都能在晋祠找到范本。

从晋祠博物馆东大门进入,沿着中轴线往里走,依次经由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来到圣母殿。
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新奇,将古代建筑技艺、雕塑技艺和铸造技艺表示得淋漓尽致。

“这条100多米的中轴线上有晋祠的三大国宝级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
”晋祠博物馆副馆长谢强在此事情已有20多年,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

从烈日下走供献殿,清凉之气萦绕周身。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疏朗利落。
古人在建造献殿时,没有利用一颗钉子,全部由木头榫卯组合而成。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1955年照原式进行翻修,保留了金代建筑的特点。
献,即献祭的意思,献殿是古代敬拜时陈设供品的场所。
“献殿建筑风格大胆创新,形状似大殿,却像凉亭一样四面通透,没有墙壁。
这样可以透风降温,让祭品保鲜,表示了古人的营造聪慧。
”晋祠博物馆讲解员刘思兰先容。

穿过献殿,便来到鱼沼飞梁。
这是在方形水潭中建造的十字形石桥。
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沼中多鱼,故名“鱼沼”。
沼中立有34根约0.3米见方的小八角石柱,柱础存北朝遗风。
从高空俯瞰,石桥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故称为“飞梁”。
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鱼沼飞梁在北魏时已存在。
现存建筑为1953年按照原样翻修。

鱼沼飞梁是中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对付研究桥梁建筑史具有主要意义。
中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或拱形,此桥连通沼之四岸,桥面结成十字形,非常独特。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名贵。

走过鱼沼飞梁,来到圣母殿。
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内供奉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她也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

圣母殿是晋祠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
此殿为重檐歇山顶,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似方形。
大殿外,8根廊柱上饰有木雕盘龙,虽历千年风雨仍维妙维肖,横目利爪,鳞片分明,其工艺之博识令人叹服。

不雅观众参不雅观晋祠圣母殿。
王 帆摄

“圣母殿的形制、规格和布局方法,都是中国宋式建筑的典范。
”刘思兰先容,圣母殿采取“柱升起”“柱侧角”的建筑手腕。
柱升起,是指大殿前檐8根廊柱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升起,每柱升高6厘米,这样增大了屋檐曲线弧度,使翼角高翘,视觉上给人以腾飞之感;柱侧角,便是大殿四周26根廊柱全部向内倾斜,形成侧角,增强了抗震性。

除了“三宝”,晋祠还有“三绝”——宋塑侍女像、周柏和难老泉。

圣母殿内完全保存了43尊彩绘泥塑。
圣母邑姜像头戴凤冠,霞帔珠缨,端庄崇高。
42尊侍从像对称分列于圣母神龛两侧,有的奉文印文字,有的洒扫装扮、奏乐歌舞。
这组塑像写实真切,对研究宋代宫廷生活、衣冠衣饰和彩塑艺术具有主要代价。

圣母殿一侧,特立着一棵周代古柏,历经近3000年依然枝干苍劲,郁郁葱葱。
周柏高18米,树围5.6米,向南倾斜,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晋祠时作诗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周柏见证了晋祠的悠久历史,被视为祥瑞和龟龄的象征,吸引了许多不雅观众在此留影。

圣母殿另一侧是难老泉。
“难老”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
难老泉是晋水的紧张源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长流不息,被誉为“晋阳第一泉”。
唐代墨客李白曾泛舟于晋水之上,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
难老泉亭中挂着明末清初字画家傅山题写的“难老”匾,笔法苍劲洗练,颇具神韵,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三晋文化史籍

俗话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之于太原,不仅是一座文化地标,也是一处精神家园,浓缩了三晋文化的精髓。

西周早期,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地,称唐叔虞。
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
唐叔虞被视为三晋文化的开山祖师,其后人在晋水畔初建唐叔虞祠以示纪念。
春秋末期,晋国公卿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阳肇建晋阳城。
晋阳后来成为赵国首都,也是后世太原城的根本。
由此有了“先有晋祠,后有太原城”之说。

晋祠献殿。
晋祠博物馆供图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祠誓师起兵,几个月后便攫取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建立唐朝。
唐贞不雅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重回晋阳,次年诣晋祠,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刻于碑上。
此碑是李世民唯一传世碑刻,是融其政治思想、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珍品,如今保存在晋祠博物馆的唐碑亭内。

周之柏、唐之碑、宋之殿堂、明之牌坊、近代之馆舍……3000年文脉传承,留下了丰硕的文化宝藏。

晋祠博物馆改造园内的傅山纪念馆、宝塔院、晋溪书院等当代建筑场所,同时利用文昌宫、唐叔虞祠、关帝庙等古建筑的闲置空间,打造“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设”,以古建、塑像、金属器、碑刻、古树、敬拜文化为内容,引入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全面阐释晋祠的历史文化内涵。
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心文明办、中心网信办联合评比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造就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

除了欣赏文物古建,在晋祠博物馆还能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8月5日,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
这天,晋祠博物馆热闹非凡,舞狮演出气势雄壮,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奏响悠扬旋律,“圣母大祭”礼仪演出依循宋代文化传统,读祭文、奏雅乐、献供品。

晋祠庙会是敬拜圣母邑姜诞辰的盛典,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庙会我们都要精心准备,让"大众年夜众沉浸式感想熏染古代敬拜文化的庄严肃穆。
”谢强说。

文旅领悟盛宴

水镜台上,“剪桐封弟”“三家分晋”“水母娘娘的传说”等传奇故事精彩上演。
这是晋祠博物馆与太原市话剧团互助推出的话剧《唐风晋韵话晋祠》,带不雅观众超过千年探源三晋文化。

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包括前后两部分,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为清代补建。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
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美细致。
1986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所变的小庙便是以水镜台为原型。

唐代《晋祠之铭并序》碑。
晋祠博物馆供图

如今,古戏台抖擞出新的活力。
每逢主要节日,戏曲、相声、八音会等节目在这里轮番上演,为不雅观众带来艺术享受。

近年来,晋祠持续开展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事情,请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对馆内30余处文物建筑病害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订古建修缮及预防性保护方案,并开展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

晋祠博物馆不断丰富文物阐释利用办法,相继推出“唐音元韵——晋祠·永陵乐伎音乐文化联展”等数十个主题展览,开设线上展览60多个,研发30多个系列、160余种文创产品。
此外,还打造了《晋祠十二时辰》《宋塑华裳》《礼仪千秋》《龙兴盛会》等实景演出;连续5年举办晋祠国风文化节,用文化演出、国风游园、国风拍照大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
2023年共举办主题节日活动及临展92场,深受不雅观众喜好。

自去年来,“随着86版《西游记》打卡山西晋祠”成为旅游新风尚,浩瀚古建爱好者在圣母殿、鱼沼飞梁等取景地打卡拍照,社交平台。
今年上半年,晋祠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0%,8月份日均接待量达1.5万人次。

“我们希望把晋祠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全面生动地展示给不雅观众,让大家感兴趣、看得懂,看过之后有收成和感悟。
”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说。

(杨田参与采写)

来源: 公民日报外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