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以来,西城区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诲,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持续巩固,良好干事氛围更浓,事情效能显著提升,各项事情取得了沉甸甸的成果。2024年,全区高下将持续以深化落实“两个工程”凝心聚力,坚持“红墙先锋”新作为、“首善之首”高标准,以更高政治站位、更优事情状态、更强履职本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答好群众急难愁盼现实之问,让“两个工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和主要引擎,为推进中国式当代化西城实践供应有力担保。为此,西城区委宣扬部、西城区融媒体中央在“北京西城”微信"大众号开设“两个工程”栏目,今日刊发专栏第9篇,连续纵深推进“两个工程”,展现出更多可视可感可触的新成果新气候新面貌。
近年来,西城区民政局以履行“红墙先锋工程”“双提升”工程为引领,着力办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西城区“父母食堂”做事品质,为全区老年人献上热腾腾、暖呼呼、情满满的“孝亲饭”。截至目前,西城区“父母食堂”已达304家,做事量从2022年的每周3000单增长至每周6万单以上。
品牌引领提升助餐知晓度
在人们的印象中,助餐点的“本职事情”便是为老人供应适口的饭菜,但西城区“父母食堂”不知足于此。它们有的办起了智好手机运用班、绘画班,有的为辖区孩子们开办了假期托管班,还有的成了老人拉家常、练合唱的“聚点”,老人们有事没事就往“父母食堂”跑,把这里当成了另一个家。
西城区不仅创建了“父母食堂”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养老助餐做事的辨识度;落实品牌保护,注册“父母食堂”知识产权,掩护品牌权柄和形象。在办理老年人就近用餐的根本上,还升级“父母食堂+(家)”品牌,整合各种做事资源,融入“教室、养生堂、育幼堂、五点钟校堂”等做事,形成“父母食堂+”做事,实现食有餐、乐有享、学有课,不断知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及对老年人的凝聚力。
科技赋能提升助餐便利度
西城区“父母食堂”搭建全区养老助餐做事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养老助餐”做事模式,打通老年人订餐与支付、做事机构结账与内部核算、政府补贴结算与统计、做事质量监管、做事机构与举动步伐管理等养老助餐的关键环节,为养老助餐的高效、可持续运行供应了主要的数字化支撑。
同时,根据老年消费者交易习气,联合中国银联,打通支付技能壁垒,通过银联POS智能机,实现扫身份证或养老卡完成身份认证,并打通微信、支付宝、各种银行卡等多渠道支付,探索推广“卡、码、脸”通用结算办法,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助餐。
多重保障提升助餐选择度
新街口街道城中园宾馆是辖区内第一家“拥军”养老助餐点,承担着西城军休一所120多户部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助餐做事,同时辐射周边社区居民等。在月坛街道,公安大学内部食堂面向辖区居民开放,成为了“央地携手”开展养老做事的典范……
西城区“父母食堂”在做事主体上,明确由养老做事机构担保基本做事,集中配送中央支撑助餐供应,社会餐饮企业、机关食堂、社区分餐知足多样需求。在做事模式上,明确除现场点餐、堂食,还为老年人供应网上预订、电话预订、送餐上门等多种订餐路子,供应小碗餐、自助餐、称重餐的多种助餐模式。在补贴机制上,针对老年人和助餐企业采取“供需并补”政策,以“以奖代补”模式根据助餐点位的做事量给与不同梯次的褒奖补贴,勉励供需方共同参与。
各方协力提升助餐温暖度
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养老做事驿站,作为“父母食堂”助餐点开餐以来,助餐做事有了全方位提升,让老人们不仅能吃上美味实惠的家常菜,还可以通过“点单”做事“定制”依照自己口味烹饪的菜品,得到了不少老人的点赞。
“父母食堂”的养老餐坚持科学配比、存心制作,为老人们推出了“定制家乡味儿”“定制年夜大饭”等多种特色做事。全区66家养老做事驿站均设置了免费上门送餐做事,不论刮风下雨、寒冷酷暑,送餐员们担保定时准点为老人们送餐上门。全区坚持三级统筹联动,开展了一大批优质助餐做事,如什刹海街道的“1元早餐”,大栅栏街道的“银鹤助餐”,新街口街道的“红围巾小小助餐员”,陶然亭街道的“爱心陪餐员”,牛街街道的“石榴助老送餐员”等。这些做事不仅让老人们感想熏染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浓浓关爱,更形成了“以一餐饭献一份心”的助老意识,营造了孝老敬亲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西城区将按每千名老人建1家助餐点的标准,建成累计不少于320家“父母食堂”,进一步丰富养老助餐网点布局,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志愿做事相结合的送餐模式,打通助餐末了一百米,针对分外老年人试点推出营养餐食供应,让西城区“父母食堂”近在身边,享在舌尖,暖在心间。
文图:区民政局
校正:侯明月 李怡然
责编:王昭
审核:姚苗苗
签发: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