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账本”,即“关于2023年中心和地方预算实行情形与2024年中心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也被简称为“预算报告”。与政府事情报告一样,预算报告也是每年两会的“重头戏”——财政资金的投向与利用,反响着政府新一年的政策重点与施力方向。
汇总中心和地方预算,2024年,全国一样平常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23950亿元,增长3.3%。全国一样平常公共预算支出285490亿元,增长4%。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40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800亿元。
收入规模增加、支出规模扩大、赤字率保持稳定,同时,优化财政支出构造、党政机关习气过紧日子……预算报告中的这些安排,回应了中心经济事情会议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哀求。
中心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连续超过10万亿元
2024年,中心本级支出安排41520亿元,增长8.6%,连续第三年保持增长。这部分资金将重点保障国防武警支出、科技教诲支出、中心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等。个中,外交支出607.83亿元,增长6.6%;国防支出16655.4亿元,增长7.2%。
扣除重点保障的支出后,别的的为中心部门支出。今年中心部门支出微增0.3%,涨幅比去年减少0.5个百分点。这也是该项数据连续第二年为“正”。2022年,中心部门支出预算为低落2.1%,去年“回正”,为0.8%。
把稳到,报告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专门制订过紧日子干系办法,在合理保障部门履职支出的根本上,严格掌握一样平常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管理,连续压缩论坛、展会等活动,从紧安排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匆匆进民生福祉。
在中心部门支出总体平稳的根本上,今年,中心对地方转移支付保持一定规模,安排102037亿元,剔除上年和今年一次性成分后同口径增长4.1%。中心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连续超过10万亿元。
在中心对地方转移支付保持一定规模根本上,报告提到,地方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优先利用稳定可靠的常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三保”支出预算未足额安排前,不得安排其他支出预算。
赤字率低落、专项债微增,不代表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减弱
赤字率是一个国家财政政策积极程度的关键指标。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40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800亿元。
新冠疫情之前,中国财政赤字率最高曾到3%,但并未打破。面对疫情冲击,为了稳经济,财政扩展力度加大,赤字率在2020年(3.7%)和2021年(3.2%)均超过3%。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兼顾财政可持续性,2022年财政赤字率降至2.8%,2023年初预算按照3%来安排。
直至去年第四季度,为了支持灾后规复重修和填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中国于年中调度中心预算,扩大赤字规模,增发1万亿元国债,调度后赤字率达到3.8%,创下历史新高。
因此,两会前外界普遍认为,今年财政赤字率将超过3%。而根据3月5日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今年财政赤字率并未打破“3%”红线,同时与去年预算调度后的赤字率3.8%比较也有明显低落。
3月5日,政府事情报告起草组卖力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财政赤字率须要放在财政总盘子里看,不能由于赤字率比去年调度预算数降落,就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减弱。考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其他政策工具,今年财政政策总体来说是适度加力。
黄守宏提到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其他政策工具是如何安排的?
根据报告,今年适度增加了专项债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在专项债的利用上,将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同时,发行10000亿元超长期特殊国债,不计入赤字,专项用于国家重大计策履行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培植。
对付今年赤字率和专项债安排的考虑,报告的“总体哀求”部分提到,今年要稳妥安排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持续发挥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浸染,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国家重大计策任务财力保障。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40万亿元,仍在限额内
今年全国财政赤字40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800亿元。把稳到,虽然财政赤字规模有所扩大,但是从构成看,新增加的1800亿元均为中心赤字,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规模并未增加。地方财政赤字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7200亿元规模,没有增加。
近两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受到关注。到2023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7372.93亿元,仍旧掌握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421674.3亿元以内。
当前,地方在债务管理和利用上仍旧存在一定问题。报告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专项债券项目管理和资金利用不尽规范。
报告提出,今年将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确当局债务管理机制。完善专项债券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穿透式管理,强化项目收入归集,确保按时偿还、不出风险。
统筹利益所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坚持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层层压实任务,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同时,健全戒备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强部门折衷合营,完善监牵制度,武断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逐步降落债务风险水平。
此外,对各种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将严明查处,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武断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新京报 姜慧梓
编辑 张磊 校正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