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五花大绑”,原来是在装雨棚和晾衣架;内部构造袒露的意味着施工中;人去楼空的正待启动改造……作为闵行区最大旧改小区,龙吴路5530弄吴泾小区正在对2115户房屋改扩建,完成后新家不仅面积增加,还将结束60多年厨卫合用的历史。

这次旧改涉及46幢楼栋共9.2万平方米。
2023年已完成29幢楼1156户100%签约,2024年要完成别的17幢959户签约,截至2月15日已有448户签约,新年两个月即完玉成年任务近半。
首批46户已回搬新居,估量今年6月第二批次居民将实现回搬。

涉及旧改的居民目前生活若何?新春期间,走进了他们家里……

“现在日子好嘞,很满意了!

闵行最大年夜旧改小区首批46户居平易近回搬新房2024年签约户数已近半

95号502室住的是76岁的郭火根和74岁的黄慧兰。
他们是最早签约、最早启动改造、最早回搬新居的一批居民之一。
大门上贴着“福满新居,进宅大吉”,开门的是笑得合不拢嘴的郭老伯

新家面积不大却很温馨且功能完好,餐厅、客厅、寝室,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个是智能马桶、可加温”“这里设计凹进去了点,放冰箱”,郭老伯说,除了老两口的房间,还给外孙留了个房间,装了玻璃门,透光好……

“老早可没这么好”,郭老伯称,1971年他从南京回上海,当时住的仅有9.6平方米,1985年百口搬到龙吴路5530弄4号406室,20多平方米,“晚上睡觉,用4个凳子拼起来接在床边”。
16年后的2001年,郭老伯花9.5万元买下了小区一套70多平方米的产权房,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房间,住房条件改进很多,但“没电梯,50斤大米扛上来吃力哦”。
这样的日子直到郭老伯从上海重型机器厂退休。

2021年1月,吴泾小区改扩建,郭老伯一家暂住嘉定妹妹家。
22个月后他们搬回新居,新家不但面积增加、多了独立的厨卫,还装了电梯,“现在想买啥一键直达”,郭老伯不止一次地提到电梯给他家带来的方便,“搬家那天女儿拍了视频,你看看”,说着他打开了手机……

父母乔迁之喜,女儿花了不少心思,“幸福黄(环)绕,着花结郭(果)”,原来是将父母二人的姓“郭”和“黄”嵌入了个中,还有定制可乐、旺仔牛奶,小杆秤寓意“称心快意”。
“我们俩退休金加起来一年十几万,日子好嘞!
好几拨邻居来看,说要照着装修,呵呵呵……”

“称”心快意及定制可乐

“期待早点搬回新家”

柏登凤姨妈今年这个春节没在家里过,由于他们一家三口租住在了剑川路50弄的氯碱小区。
原来住在5511弄永北小区的柏姨妈,8年前买下5530弄85号楼4楼的两户,打通后装修一新,90多平方米的大小,一家人住得挺适宜。

随着小区改扩建,柏姨妈家沉着的生活起了波澜。
“要重新敲掉,我老不愿意签约哦,本来2室1厅都朝南的,改了嘛构培养变了,客厅也变暗了”,柏姨妈说。
但是,改扩建要重新拆掉整体延伸,85号楼住了10户人家,只要有一家不签,这幢楼就没法开工。

居委干部几次来做事情。
“我想想么还是签了”,柏姨妈说,这样大家都能住得更好。
居委副布告许小燕先容,柏姨妈是小区居民,也是社区志愿者,手工、唱歌、舞蹈,都是骨干,这次很顾整年夜局。
只管租住的是两室户,客餐厅合二为一,比自己的屋子小了不少,柏姨妈还是将两个寝室的阳台上摆上了绿植,为小家增长活气,“门口菜场超市,也还算方便”。

“阿拉师长西席腰椎做过手术,不大好用力,搬家时居委帮着找人搬过来的”,柏姨妈说,在外借屋子这段韶光,每月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租房补贴,改造后新家有近120平方米,“施工方也已承诺了尽可能恢复原样”。

首批回搬楼栋正在装雨棚和晾衣架

改扩建中

新年伊始,柏姨妈最大的欲望是小区早点改造好、搬回新家。
她算了下,2023年9月份搬出来,过渡期一样平常1年,最多一年半也便是2025年上半年就能搬回去。
“头一次在外过年,老公早就定好了一家人外出旅游的机票和宾馆,趁着在外的这段韶光,恰好出去旅游下”。

“改造后的新居能不能给儿子住?”

87岁、独居、5530弄、腿脚不便、险些两年没下楼……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很多人脑海中是一副沉默孱弱的老人形象,但当走进荷塘新苑的一处平房时,看到的是身着红衣的张文秀奶奶精神矍铄地走了出来。

“我这把年纪,借屋子不好借,镇里在塘湾帮我找,这里也有楼房,但要高下楼梯我未便利,他们说有小平房,儿子过来看了下,说小平房晒太阳也蛮好……”,一坐下,张奶奶就开始唠起身常来,虽然年纪高,但思路清爽。

正当大家为她一人居住担心时,她说除了腿脚,身体没啥毛病,吃的都是孩子们买好送来,自己能烧点大略的饭菜,“我拿个凳子坐着切菜,媳妇隔三岔五做点好吃的送来,1月初那几天冷,我有电热毯,半子买了‘小太阳’”。
采访时,媳妇正带着自己的孙女来看婆婆。

“搬家时我很多东西舍不得扔,居委帮了不少忙,媳妇帮我搬,手臂骨折了,年夜大饭没法烧,今年到女儿家吃的”。
由于年纪大,左邻右舍也很帮忙。
正聊着,小区两名保安走了过来,“有什么事找我们就行”。

“我有两台电瓶车,一台小的骑着出去扔垃圾,我又让儿子买了一台,充电韶光长,可以骑到镇上,到社区医院配个药啥的很方便”,退休前张奶奶是“五朵金花”企业职工,她说,“我们腾出来么,楼栋好开工了,我在这里蛮好,能不能帮我问问,改造好后,我还蹲这里,新居子给儿子住……”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