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这通《孝思碑》:立在御内总管坟前,历经250余年 ‖老家许昌
文‖李群成 图‖网络
清朝乾隆年间,我的先辈曾出了一位御内大总管,去世后葬在我们村落西头的一处李家老坟里,坟前还立有一通《孝思碑》。
由于我19岁就当兵离开了家乡,故对此碑险些没有印象。十几年前回老家,族里人又谈起此碑,在我的发起之下,他们还带着我看过这通碑。(想看看本文作者李群成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狗群买了一辆自行车)
当时,虽说这一处李家老坟在大规模平坟的年代里已经平掉,但是,《孝思碑》仍安然地伫立在原处。撤除碑的左上部残缺一块儿,碑下左侧少有残损外,全体碑身还算完全,我还和全昌叔等几个人在碑前合了影。
几年前许昌市方案新修永兴路,要从村落庄里穿行而过,并且已经对村落民们的宅基、房屋进行了丈量和评估。
虽然目前还没有拆迁,但是,既然做了方案,而且永兴路已经修到了村落庄西边的不远处,以是,拆迁就在所难免了。
村落庄拆迁后,在一起住了几百年的邻居们,从此就会各奔东西,有的大概终生再难唔面。故此,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多姓群居的李拐街》(欲欣赏此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存在了300余年的许昌县李拐街,何去何从),把李拐街的历史,各姓氏的来历,以及历史上和当代有点影响的人物等,做了一个较为详尽的记述,以便把这段历史永久地保存下来。
由于近期要出版我的《诚斋文集》,想把此文收录进来。我打电话给在老家的本族兄弟土岭,让他们把《孝思碑》清理出来,最好用漆把字口描清晰并拍成照片发给我印到书上。纵然多少年后《孝思碑》破坏或遗失落,也可以留下资料,有个历史见证。
按照我的嘱托,土岭和我的几个本族兄弟敬安、怀恩、玉安,以及我的胞弟群生等几个人前往查找。由于几年前村落里施工,竟然把碑铲倒并埋了起来。他们几经探求,末了终于找了出来。
《孝思碑》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早期文物,也是我们李拐街历经300多年的历史见证。然而,由于《孝思碑》已经经由250多年的风雨侵蚀,再加上近几年埋在地下,字口已经模糊不清。土岭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回老家和他们一起进行辨识。
“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我约上我的同事路安慧师长西席,携夫人一同开车前往许昌我的老家。路上我们一边闲聊,一边欣赏着窗外一望无际且已经出齐穗子的麦田。从郑州到许昌8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即回到村落里,我的几个弟弟及不少邻居们早已在村落头等候。
原来《孝思碑》立着的时候,碑座是埋在地下的,全体碑身完全地伫立在地面。这次来到村落西头,我看到《孝思碑》碑身连着碑座,安静地躺在杂草丛中。
全体碑身除原来左下侧略有残损,上部左边残缺一块儿外,由于石碑风化严重,碑体沉重,这次搬动时,右上部又断了一块儿,断下的一块儿还摆放在碑的一边。
虽然几个弟弟已经对石碑进行过多遍洗濯,但是,由于字体小,字口浅,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我们就从前至后一点一点的负责辨识,绝大部分字还是能够辨识出来。回郑州后,我胞兄群昌打电话给我,说他二十几年前就已经把碑文全部缮写了下来,还对原碑的尺寸进行过丈量,并让我的侄子战军很快发给了我。
《孝思碑》碑额呈圭形,从碑座上部算起,碑身高大约1.60米(因碑额残缺一块儿,无法确定碑身准确的高度),宽0.63米,厚0.21米。
阳面碑额处自右向左横排有“昭示来许”四字;碑的最右边竖排三字“孝思碑”;碑身正中竖排“御内总管总理热河等处行宫事务李公讳字增天益之墓”;左边略靠下两行署名,右边一行“长孙善修”,左边一行“次子京安”(碑文中未署宗子名字,推测是李天益去世时,其宗子已不在人间。根据许昌古代的做法,宗子不在世,长孙署名可以上提至宗子位置);下有“孙”,再下自右向左横排署有“杰未俊”,再下有“修奉祀”。
最左边自上而着落有“乾隆叁拾伍年纪次庚寅太簇中浣款且立”。乾隆35年为庚寅年(公历1770年),太簇为农历正月,中浣为中旬。从碑文中可知,此碑为乾隆35年,即庚寅年正月中旬,由李天益的次子京安,孙子善修、善杰、善未、善俊所立。
按照《孝思碑》所署立碑韶光推算,李天益大体上出生于16世纪末期。
根据老辈们的传说,和作者对《孝思碑》所立韶光,以及李家老坟布局情形推测,李天益的父亲该当有三个儿子,李天益可能为老二或老三。由于李天益是成年后才进入清宫的,他入宫前,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如碑文所载有次子有长孙,即可以佐证)。
李天益从前曾经做生意得罪过人,有人扬言要对他进行报复。许是他的父亲觉得,连续在许昌市东北角的大坑李居住,会很不屈安,就举家迁到了现在的李拐街。大概是由于李天益得罪了人,为保命起见,自残进清宫做了宦官。李天益的父亲由于儿子做了宦官,忌讳自己的名声,才迫不得已带着百口迁至李拐街的,韶光大体上会在1710年前后。
李天益最初是在北京清宫做宦官。由于他是成年后自残进入清宫的,故对人情光滑油滑很是熟络,加之他聪慧好学,办事得体,很受乾隆天子的赏识,也升到了很高的职位。后来由于得罪了朝臣,令乾隆帝不满。但是,乾隆天子念他的聪明和才华,没有杀他,把他贬到了热河,总管总理热河等处行宫事务。在热河期间与娘娘一起下围棋,又由于开玩笑让娘娘不悦,而被贬回许昌的,末了终老到了李拐老家。(欲详细理解李天益的传奇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县沈村落曾出个大寺人,天子起杀心,娘娘割顶戴,为啥?)
传说李天益去世后,李姓家族派人报到京城,朝廷派人到李拐街查验往后,答应将他安葬在老家。由于李天益葬回老家是经由清廷特许的,故碑额处署有“昭示来许”字样;最右边的“孝思碑”三字,则是李天益的后代表述了孝顺长辈,方立此碑用以纪念之意;碑身正中的碑文,也是经由朝廷的批准,许可载明李天益在热河行宫的职位和管理范围的。
如前所述,推测李天益的父亲和他的大儿子,以及两个小儿子中的一个去世后,葬在了村落庄南边的李家老坟。李天益去世后,由于有宦官的身份,不能进入老坟,才另选一处安葬。听说为李天益出殡时,同时抬出了两副棺材,一副葬在了现在李天益所在的老坟,一副葬在了村落南李家老坟东边的不远处。据胞兄群昌回顾,村落南李家老坟东边曾有一座单独的坟头,许是李天益的另一座宅兆。
李天益老坟在大规模平坟之前共有七、八个坟头,再根据《孝思碑》后边的署名可知,他的次子京安和四个孙子去世后,都相继葬在了此处,重孙及他们的后代则是在别处安葬。
孔子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光阴犹如奔流不息的黄河,往事又如黄河中的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在后浪的推逐之下渐行渐远,终极会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这朵朵浪花,只有用镜头定格下来,才能够存续久远,并给后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2024年5月于郑州
下图:村落街。
【作者简介】李群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获奖)中国书协和河南美协的展览。在报刊及互联网揭橥散文、艺术理论、评论、随笔180余篇40多万字,诗词(楹联)数百首。出版有《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颐真·李群成诗词集》《尘封的岁月》。
1、本文由作者授权揭橥,文责作者自大,如有侵权,请关照“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不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态度。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拍照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关照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