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庆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实行主编)
作为一本有着30余年历史的文学选刊,百花文艺出版社主理的《散文外洋版》见证了当代散文写作的发展进程,也以开阔的视野、原谅的气度和创新的意识在助推引领当代散文发展中发挥了突出浸染。2024年第1期《散文外洋版》延续一向的风格定位,栏目特点光鲜,文章主题多元,作者构成多样,内容涉及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时期生活等几个主要的写作向度,通过不同作者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在历史与现实的激荡共振中,在对故人与故土的追忆怀念中,在人与自然的呼应交融中,奉上精彩的思想盛宴和生命体悟。通过本期杂志,我们可以从中感想熏染当下散文创作的多元向度和丰沛活力,管窥带有共性的创作趋向。
1.探寻历史文化的丰富肌理
历史文化散文是当代散文写作的一道主要风景。对深邃历史的探寻,对厚重文化的重勘,始终是散文写作者们孜孜以求的一个主要写作向度,其间呈现出诸多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时至当下,这一脉络仍显示着勃勃活气。本期的《散文外洋版》有相称大的篇幅聚焦于历史和文化,重新贴近韶光长河中的人物与事宜,重新擦亮那些韶光陈迹与文化符码。
历史的遗存可大略分为实物遗迹和精神文化两类。两者都是通向历史和文明的主要渠道。本期多篇作品沿着这两条路径引领我们直抵历史深处,感想熏染中华文明的厚重博大。朱鸿的《石峁》记述了对石峁古城的发掘过程。这是一座充满历史之谜的城堡,凝集着人类文明史和发展史的诸多秘密,携带着历史起源的诸种可能。作者容身城堡遗迹,触摸历史的骨骼,谛听历史的风声,也试图拨开历史深处的重重迷雾。杨献平的《毛目记》也因此城为切口,探入历史的纵深处,沿着边塞小城的历史足迹,感想熏染凝集在边地的独异而多元的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中,体悟人类的繁衍变迁,以及此间所历经的韶光销蚀与改造。
中华文化以不同的艺术载体和办法来承载、表示。深入历史的肌理和文化的岩层,重述这些精彩人物的生命故事、重新梳理艺术的脉络亦是当下散文创作的主要方向。刘汉俊的《汉字的力量》是对汉字历史的勾勒与描述,也是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探寻与阐释。不同笔墨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民族的性情,作者借由汉字而窥伺“中国故事”“中华文化”“中华性情”。笔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笔墨不是沉默的,而是有生命的。作者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知识素养,沿着汉字发展的轨迹溯源而上,在充满思辨和追问的笔墨间勾勒出汉字历史的起伏,并向文化英雄们致敬。郑骁锋的《录鬼簿》是对元曲四大家生命史的打捞,把隐蔽在经典背后的人物推至“聚光灯”之下。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主要华章,元曲的瑰丽残酷早已为众人所领略,然而奉献这些精良作品的作家们并未走上历史的前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以如椽之笔,写下经典之作。对他们生命史的打捞和书写,授予历史文化生命的温度。吴光辉的《一个人的针言传奇》是对传奇历史人物的重述。韩信作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故事,也留下了许多传诵至今的文化符号。作者奥妙地以针言为纲讲述英雄故事、通报英雄精神。
2.呈现时期生活的多重面相
怀人与记事是散文写作的又一个主要传统,也是散文这一文体公民性和生活化的主要来源。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某种意义上便是在记录时期,因此切片的形式呈现出时期生活的多重面相,也供应共情的精神力量。这一传统和方向在近期的创作中表现得也尤为突出。
“人是统统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身上都凝集着一张关系之网,而最切身的是那些日常相伴的亲人和朋友们。他们也因此成为主要的记述和抒怀工具。本期的多篇作品均以身边人为主角,书写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和日常生活中温暖民气的场景。殳俏的《小菜和大菜:奶奶的买菜史》以奶奶买菜这生平活细节为线索,通过买菜做菜这一日常生活内容,将一个独具性情的长辈形象勾勒出来。奶奶的生命史也是家族史的一部分,奶奶的精神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全体家族的精神品质。作者从一个小的生活切口,书写了普通而又独特的嫡亲人物和家族历史。程黧眉的《爱的尽头是星辰大海》从子女的视角对文学名家程树臻和郭晓岚的人生展开回溯,细致呈现了他们生命史的末了一段光阴,也回顾了他们漫长的人生岁月。他们以文学作品作为生命注脚,尔后代的回顾视角则打开了他们人生的另一壁,让读者看到更加血肉丰满的文学人形象。李会鑫的《角力》写父子关系,在漫长的韶光里,他们既充满激烈的对抗,又充满沉默的关怀,一个小男孩的童年光阴和发展心路被呈现出来。莫景春的《宿舍里的轶事》与邵丁的《海岬少年》两篇散文都因此少年为主角的青春故事,无论在宿舍这样小小的生活空间里,还是在海洋这样开阔的自然天下里,少年的纯洁、朴实和勇气都打动人心。
中国文学具有光鲜的乡土属性,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是作家们始终时刻不忘的事情,也是散文写作的主要主题。人与故土的分离,故土的被加速改造,反向深化了人与故土的情绪联结。刘玉红的《老屋条记》以老屋为工具,书写老屋院内的虫鸟花草。一枝一叶总关情。老屋内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关联着旧日光阴和情绪影象,那里有生命纯粹而美好的过往,那里有生命的原初状态,令人追怀。璎宁的《梦里村落落》写一个“城市人”对付村落落的魂牵梦绕,在古老的村落落里,植物的成长周而复始,那也是农夫单调而又丰裕的人生。村落东小小的园地,是一片肥沃的地皮,更是精神的栖息之地。作品写出了人与地皮的亲密关系,写出了大地之于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吕虎平《秦镇记》写一座安静的小镇,比较于人的变革,地皮与村落镇的变革更为缓慢,由此一些情绪与影象可以借助地皮和建筑得以更长久地保留和储存,供人反复咀嚼与怀念。柳未未的《伤杯》亦由杯子写到一条老街,熙攘的街道和沉默的建筑中蕴藏的是无尽的人事与影象。
3.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态不雅观念
近几年来,生态文学创作成为文学现场一支生动的力量,在多种文体中都有佳作呈现。散文写作中对自然生态的书写亦亮点纷呈。本期杂志设有《人与自然》专题栏目,能干地提示着广大读者,在本日,对这样一组关系的关注和书写不仅是广大作家的关注重心,亦应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大众意识。
当代化进程在一定意义上便是人类不断发展并完善自我的过程,但也由此带来人与外界关系的不断变革。事实上,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天下自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法则,当平衡被毁坏,人类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乃至是惩罚。《人与自然》栏目中的两篇作品从弘大的自然体系中选择动物与水源问题入手,揭示了问题的主要性。傅菲的《两种野禽》写了董鸡和褐河乌这两种较为少见的动物。董鸡正在日渐稀少,离人类加倍迢遥。而生态平衡的标志性动物褐河乌在本日更是踪迹难觅。作者所写正是与这两种野禽相遇时的欣喜与忧虑。罗铮的《山江安澜》以水源保护为主题,写了三百山的自然保护之于区域性水源的主要性。保护生态实在便是保护我们自身。两篇作品描写工具不同,但都揭示出加强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其他栏目中也有许多文章涉及生态主题。比如孙茂的《雾里探菌》,这篇作品写云南山区采菌的生活意见意义和菌类的多样性,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将云南山区的自然风情和采菌过程呈现出来,充满野趣活气,向读者展现了大自然之于人类的赠送是多么丰富和年夜方,而这统统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之上才能绵延久远。
总体而言,新年首期《散文外洋版》精准把握了当前散文创作的几个主要和热门的主题向度,通过佳作挑选集中呈现了当前作家们对付历史文化、时期生活、生态意识、艺术征象等主要问题的思考和书写,引领读者深入迢遥的历史腹地和广袤的生活原野,领略丰饶的时期生活和丰富的文化样貌。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31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