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大概是诗仙李太白的诗名太盛,粉饰了书名; 大概年代久远,他流传世间的墨迹太少。虽书论也多次提到李白的书法,但今人很少提到作为书法家的李白。
一九五一年,文物收藏大家张伯驹(是俺豫东的大名人)向毛泽东主席赠予了《李太白上阳台帖》,毛主席爱不释手,反复读帖,不雅观赏激赞不已,后转交故宫博物院存藏。据专家学者考证,此帖是唯一存世、较为靠谱的李白墨迹。
此帖白麻纸书就,纵8·8寸,横1.19尺,五行,25字,前隔水有宋徽宗泥金书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引首乾隆题“青莲逸翰”,历经多家收藏过。
李白此帖,以明快的节奏,遒利的笔势,让我由衷叹服,恍恍惚惚中已将他的形象從墨客的行列转移到书法的圈子里。
李白作书如作诗,高视阔步,物我皆忘,如酒后放歌,任其自然; 心闲笔纵,又无不写意。一、三行墨迹,因势提按抑扬,大小参差,仰俯有仪; 笔势连贯,气息通达,得尽草木三昧。第二、四行,字字独立,侧峰取势,中锋取姿,绝笔收势,爽劲沉雄。个中的“老\公众、“台”二字,笔道加粗,字形拉宽,写的大气磅博,气豪韵足,为全帖压轴。第三行“壮可窮\"大众三字,摇荡多姿,风骚洒脱,连带有致,最为精彩。题名“太白”,太字下面一点,同白字上面一点,紧密相联,新颖新奇。全篇25字,虚实掩映,参差错落,自然放达,洒脱沉雄,借帖中之句,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也!
查资料,这是他四十壮岁时,同诗友高适等人到王屋山上阳台,探求道友,而友仙逝未见,因而所书,墨迹至唐到今,斗转星移,沧海变幻,留存下来,让后人一睹李太白之风采,幸甚幸甚!
大文豪大墨客大书法家,全才大才奇才的李太白,是亿万人众心中的巨星啊!艺术门类,一通百通,他的书法,仅此一件,也足以彪炳千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