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理解,澄迈县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培植项目总规模为3万亩,年度总投资8050万元。
个中新建项目3个,培植面积为1.1万亩,分别是美郎洋新建项目,南浙洋、加巨洋、下宅岭洋新建项目,加潭洋、乌什洋新建项目;改造提升项目4个,培植面积为1.9万亩,分别是罗驿洋改造提升项目,排坡洋改造提升项目,茂坡洋、文儒肚洋改造提升项目和金安洋西区改造提升项目。

项目涉及金江镇、老城镇、永发镇、瑞溪镇、文儒镇和金安预备组等镇,将于2024年10月落成。
建成之后,将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目标,有效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当前,各地持续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培植上发力。
那么,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儿?为了达到高标准,背后又要付出若何的努力呢?

澄迈2024年高标准农田培植项目第二批集中开工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截至3月尾,今年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为194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24.3%。

那么与普通的农田比较,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儿呢?首先就表现在粮食产量上。
据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到20%。
部分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可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
第二,是农田抗灾减灾水平更高。
从全国每3年的均匀受灾面积看,2019—2021年的均匀受灾面积比2010—2012年降落约45%。
第三,是资源投入利用效率更高。
完善的农田根本举动步伐大大促进了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水24%~30%,节电30%以上,节药19%以上,节肥13%以上,让农人的收入更高。

公民日报今日谈:着力培植好高标准农田

湖南常德,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平畴沃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水稻生产全程机器化。
辽宁阜新,皂力营子村落庄家不再“靠天等雨”,打开农田灌溉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落入农田、滋润津润青苗……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有力促进了农业机器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习近平总布告强调,“要培植好高标准农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高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
今年中心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地皮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走农业当代化的道路,培植高标准农田是一个主要抓手。

近年来,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履行黑地皮保护工程,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管理,履行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真正把耕地特殊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垦植、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当代化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就一定能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