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春拍第二轮火爆登场,三百五十年迈字号荣宝斋全面发力携重磅进场!
北京荣宝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6月18日-19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启预展,并于6月20日举槌。
涵盖中国字画、佛教文籍、现当代艺术、古籍善本等诸多门类,阵容可不雅观、精彩纷呈!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广为流传,在当下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荣名为宝”可谓“风向标”,以传承有序、来源清晰的佳构路线为宗旨,搜集了一众挑选精当、品质极佳的作品。
本期我们聚焦北京荣宝2024春拍「中国字画·荣名为宝」重磅专场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三位年夜师专题,挑选部分图画佳构,以飨各位同仁。

张大千(1899-1983)

"画帝"张大千,徐悲鸿誉他"五百年来第一人"。
荣宝斋与张大千的交情非同一般。
三四十年代,张大千就享誉中国画坛,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畬)”之称。
一样平常画店老板求他作画十分困难,荣宝斋却是另一种情景,不管是经理还是伙计,只要向他解释店里须要什么样的画,他二话不说,很快就知足哀求。
琉璃厂文化街和与之交叉的南新华街,每年正月月朔到元宵节期间的厂甸集市,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所有的画店都拿出最好的画挂在橱窗上,行话叫做“窗档”,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有一年春节,张大千一气为荣宝斋画了15幅“窗档”,令同行倾慕不已,自叹不可企及。

北京荣宝2024春拍荣名为宝张大年夜千齐白石李可染精品登场

北京荣宝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字画·荣名为宝”专场推出了张大千八件作品,山水、人物、花卉,丰富精彩,当能为知者青睐,得其佳所。

张大千 西岳图

设色纸本 镜心 1935年作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摩耶室

款识:长空栈,西岳最险处也。
以吾蜀傅沅叔师长西席之善游,皆未至其地,予与仲兄虎痴冒险以进,两度皆自中道而返。
乙亥夏,爰。

鉴藏印:海昌钱镜塘藏

68×32 cm. 约2.0平尺

长空栈道位于西岳南峰东侧山腰,传说是西岳派第一代宗师元代高道贺志真在万仞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
栈道高下皆是峭壁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游人至此,面壁贴腹,屏气挪步,被誉为“西岳第一天险”。

大千兄弟多次登临西岳,1934年9月至10月,张大千与其二哥张善孖首次游西岳西岳。
1935年重阳日,张大千再次与亲友一同游西岳,饮菊花酒。
并于同年在北京举办“张大千关洛纪游画展”

《西岳图》以张大千在三四十年代善于的青绿山水画法为之。
山岩以青绿与赭石相间,显得鲜艳残酷,加上环抱的云雾,险绝与壮不雅观一并展现在画纸上。
云海间的长空栈道着以赭色,一白衣高士行于间,十分能干。
山峰高处两游者相背,一坐于石上安歇,一扶壁而立小心看风景,同时也在为栈道上的人捏了一把汗。
峭壁绝顶处一树奇松更突显了西岳的险要,峭壁自上陡然而下,直至下面云雾环抱处,仿佛是一段空中的山体,无源无底。

此幅作品原为钱镜塘旧藏。
钱镜塘(1907-1983),浙江海宁硖石人。
西泠印社社员,字画家、收藏家。

张大千 执扇仕女图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款识:欢行流水心,妾守幽闺性。
蛾眉颦不展,蕉心比侬命。
大千张爰。

鉴藏印:蔡友土

解释:蔡友土(1932—1997),台湾宦海人物。
江苏省南京人,国民党籍。
南京金陵大学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
曾任台湾“外事部门常务次长”。

128×47 cm. 约5.4平尺

于非闇评:“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人讴歌,谓能大胆别创新意。
”缘故原由是“他对付女性不雅观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笔法,传出女儿的心声,这一点是他的艺术奇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成。
”大千师长西席也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
”一个主要缘故原由是张大千认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画”。
在他看来,这世上够得上“奇”的男人实在太少,以是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之句。

《执扇仕女图》画中仕女宽袖连身裙、腰系直裾,莲步轻移,左手执扇,回顾眉目如波,似满腹心思的将眼力落在别处,楚楚动人。
正应画中题诗云:“欢行流水心,妾守幽闺性。
蛾眉颦不展,蕉心比侬命”。
红颜为君消这一幅干瘪的形象已落落而出,更是“此情无计可肃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画面又以虬曲写意的柳枝为背景,与执扇仕女纤细窈窕的体态相互映发,表现了传统文人蕴藉的审美态度,古典之韵味。

张大千 寿星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30年作

钤印:季蝯私印、大千居士

款识:庚午冬月,摹梁风子《寿星图》,以为季凤师长西席五十生日奉祝千秋之意。
大千弟张爰。

124.5×61.8 cm. 约6.9平尺

文人墨客都喜用诗词、吉祥题材的绘画来表达自己对寿星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景。
南极仙翁是中国神话中代表龟龄的神灵,是福禄寿三星之一,又被称为南极老人星。
此幅《寿星图》作于1930年,是张大千为朋侪“季凤师长西席”祝寿的一幅寓意吉祥龟龄题材的作品。
张大千题“摹梁风子《寿星图》”,“梁风子”即梁楷,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初师贾师古,中年后承宋初石恪画法,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自成一格,是南宋水墨人物画的精彩代表。
张大千取其画风之“逸”,自由旷达、意趣超旷、洒脱自然。
南极仙翁乘云海而来,远景墨色高山一角出画面,右下角近景大写意树枝虬曲多姿,构图新颖,不尚法度,得之自然,充分表示出张大千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张大千 山荫高士

设色纸本 立轴 1934年作

钤印:元、大千

款识:《疏影横斜》一联,夐绝千古,后人可不着一字。
予写此老于山隈水涘间,想见花下徘徊,得句长吟时情态也。
甲戌孟陬,网师园梅花盛开写此,大千居士。

鉴藏印:襄平高氏珍藏、古松奇石、七峰草堂

解释:此作品2015年购自荣宝斋并附荣宝斋发票。

125×56 cm. 约6.3平尺

此幅《山荫高士》于1934年春作于网师园。
画中高士靠溪岸,倚石而坐,长吟索句。
张大千舍惯用的梧桐树下觅句,改对岩隙探首伸出的老梅思虑。
此“疏影横斜”非月下万玉绽放,暗香沁人之幽致,入眼处,老梅如枯爪戟张,枝干秃然,见寡冷荒凉之意。
布局、笔墨皆取法渐江,方折用笔绘岩层,极得嶙峋崚嶒之状,尤见明显。
惟配置高士,以细笔薄染出之,于清疏逸意境中,稍添生气,与渐师画境略异矣。

张大千 三月江南好

设色纸本 立轴 1945年作

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款识:渐有蜻蜓立钓丝,山花红爱水迷离。
而今解道江南好,三月春波绿上眉。
乙酉六月似颖飞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112×46 cm. 约4.6平尺

张大千从前受曾熙影响,以效法古人为主,尤醉心于石涛,旁及陈淳、徐渭、八大、弘仁、髡残等名家。
中年后转师造化,数次登临黄山、峨眉、青城、雁荡等地,遍游名山大川,以写生体悟化用古法,孕出新意。

《三月江南好》创作于1945年,画面中构图简洁,意境优雅。
近处的水湄,浅生的芦苇,湖心孤寂的小舟,了望的山峰,高士独钓,寥廓江天之上,山水境界开阔,诗情画意尽显个中。
画面用笔不多,但意境已出,朴实的笔法蕴藉而生动,孤影垂钓其间,无笔墨处皆成诗境,所谓“无声之诗”正可以此为注脚。
”令不雅观者在寂寥中窥得境界,知画境植于心境,非胸襟彻廓者不能为之。

张大千 松下高仕

水墨纸本 立轴 1944年作

款识:

1.隋书隐逸传:徐则,东海郯人也,入晒台山,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己。
甲申六月,青城山中,用吾家叔厚法写此,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张大千

2.甲申秋日写似志翔仁兄方家正之,张爰。
钤印:张爰、三千大千

题签:大千役夫徐则松水。
甲申秋日,门人刘顗题。

解释:此作品附大风堂门人刘力上于甲申(1944年)题签。

出版:

1.《近代名人字画集(第五辑)》P47,台北国华堂古今字画中央,1970年。

2.《海上墨林》P63,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著录:《张大千画展图录1935-1983·(五)》P1387,上海字画出版社,2022年。

展览:

1.“张大千国画展览”,春熙路成都大楼,1944年10月。

2.“张大千画展”,西京招待所,1946年4月。

83×40 cm. 约3.0平尺

张大千《松下高仕》创作于1944年,画中两次题款,一次于六月,一次于秋日。
首次题款表明画中高士为魏晋期间著名的修道者徐则。
徐则故事出自《隋书》,曾在晒台山辟谷,“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已”。
后隋炀帝极力征之,不就。
张大千以徐则隐逸故事入画,徐则大袖飘然,赤足盘坐于树根之上,神色放旷自达。
题识中“用吾家叔厚法写此”。
点出此人物白描取法自元人张渥,笔法劲利洒脱,线条精谨秀润,神态细腻生动如行云流水,虽临自“叔厚法”,但在个中参入己意。
背景山水长松多干笔皴擦,焦墨点苔,墨笔放肆疏朗。
第二次所题“写似志翔仁兄”,当是此作后归为朋侪“志翔”所藏。

齐白石(1864-1957)

北京荣宝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字画·荣名为宝”专场推出齐白石21件字画作品,题材丰富,山水、花鸟、水族、蔬果以及书法,件件精妙。

白石老人的画面看似大略,实则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并以诗画结合的办法坦直地表达了对社会人间的意见。
从细腻工致的草虫到大气磅礴的大写意花卉、蔬果、动物、山水等等,笔酣墨饱,力健有锋,视角独特,水墨淋漓,将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领悟,达到了中国当代花鸟画的最高峰,形成了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本场作品多有威信画册出版,来源清晰,识者珍之,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

齐白石 秋实图

设色纸本 镜心

钤印:白石翁

款识:玄月茶子落,十月花发时。
东风云有信,只有万花知。
白石山翁制于三道栅栏并题记。

解释:此作品来源于1981年苏富比秋拍。

著录:《名家文字·齐白石特集第14期》P117,文字轩,1992年。

137×34 cm. 约4.2平尺

白石老人对笔墨追求率真随意,追求纯挚之趣,一笔一墨极讲依据,广取徐渭、石涛、吴昌硕之用笔,却比其更显从容,这与从前临习八大用功较勤不无关系,又不同于八大隐士的冷峻忧郁,笔墨气息间更显天真烂漫。

此幅《秋实图》是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派技法的实践之作,画面左侧两株枝干凭地而起,树干以浓墨与赭石绘就,奥妙的展现出前后空间之感,枝叶繁盛交错,叶片染花青及润墨,以焦墨勾勒叶脉,浓淡并济,多用湿笔,间用渴笔;枝头红果掩映,或正或背,果实累累,其间几颗尚未成熟果履行以黄绿之彩,可谓别具匠心。
在疏密转侧、穿插交错之间,形成奇妙的视觉平衡。
齐白石以传统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当代艺术精神,传达出生命的聪慧和生活的哲理。

齐白石 葫芦

设色纸本 镜心 1949年作

钤印:白石、寄萍堂

款识:己丑,八十九岁白石老人。

103×34 cm. 约3.2平尺

葫芦是白石老人喜画的题材,白石老人常在画葫芦作品中,题“依样”二字,民间常说“依葫芦画瓢”,还见有题“依样无羞”四字之作的。
他有《画葫芦》诗云:“风翻墨叶乱犹齐,架上葫芦仰复垂。
万事不如依样好,九州多难在新奇。
”无不表达着他对葫芦题材的情有独钟,也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景。

此件《葫芦》画面气氛热烈,冶艳的藤黄和厚重的墨叶形成强烈反差。
以没骨法加之流畅的用笔表现葫芦,不加任何皴染,以幽美的曲线和鲜艳的色彩取胜。
阔叶纯以墨笔写出,叶片的向背、深浅乃至叶脉都在墨色的浓淡变革中表现而出。
藤蔓以纵逸的墨线写出,笔力遒劲,宛转如飞,变革无穷,使整幅画面生气盎然。

齐白石 菊花蝴蝶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齐大

款识:三百石印财主齐白石画。

解释:此作品附荣宝斋鉴定真迹证书。

出版:《齐白石绘画佳构集》P151,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年6月。

68×34 cm. 约2.1平尺

齐白石可以说是菊花的知音,他笔下的菊花尤为烂漫多姿,分开了从前淡泊明志的疏离情怀,而后成为了积极生活,幸福龟龄的象征之物,传达出一种逸而不冷、艳而不俗的艺术气质,这种风格成为齐白石此类题材的紧张基调。

画中构图充满张力,笔墨畅快淋漓,菊花造型大气洗练,分披的菊叶,欹斜的菊杆,饱满的菊朵,用笔苍劲老辣,不为旁物所束,可谓为所欲为。
红菊娇丽夺目,白菊淡雅清幽,比拟光鲜,别故意趣;绿叶大笔挥就,色墨相融,变革丰富,极具韵律感;花丛之上一只墨蝶起舞翩飞,白石老人捉住这剎那间生命的情趣,凭添活气无限。
不雅观之秋菊风采成熟,点染之处信手拈来,画笔纵逸,清雅古拙,使得这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题材抖擞出超越韶光的魅力。

齐白石 秋篱虫鸣

设色纸本 立轴 1946年作

钤印:木人、隔花人远天涯近

款识:定亲师长西席清正。
丙戌夏,白石翁八十六岁尚客京华。

解释:此作品原为南京文物公司旧藏作品。

出版:

1.《中国近当代字画十二大名家佳构集》P74,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齐白石绘画佳构集》P209,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年。

展览:“中国近当代字画十二大名家佳构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136×50 cm. 约6.1平尺

老人画菊花最常见的为千叶垂瓣,花头如球,花瓣如舌或瓢状。
颜色有乳白、娇黄、朱红、墨绿、深紫数种。
最常见的为粉红和正黄两种。

作品中用笔中侧锋兼用,三色菊花,五彩缤纷,残酷开放,张扬着无限生命力。
花丛之中三朵菊花以淡红罩染,又以洋红勾瓣;周边菊朵以藤黄渲染或淡墨点染,复以素墨勾瓣;花朵浑然一片但又富于层次,花瓣造型饱满清晰。
红菊艳如桃李,白菊淡如玉兰,皆以墨叶陪衬,情态立出。
菊叶以湿笔晕染,浓墨勾筋,浓淡有致,清新简练,纵逸豪放,叶子丝毫不显软弱。
丛菊的后面筑有一道竹篱笆,交错掩映,篆笔写就,劲健有骨,数笔间已形神兼备。
一只蚂蚱趴在花丛之下,尤显灵动,使得画面别添意趣;落在竹篱上的蜻蜓,维妙维肖,堪称点睛之笔。
在纵横错落中达到平衡与宁静,形成一种场景之感,为画面注入了激情亲切的生活气息。

齐白石 富贵牡丹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借山翁

款识:白石老人齐璜八十亖岁客京华作。

鉴藏印:贺亦然

解释:贺亦然(1917-2006),河北满城人,1949年后,历任广西省委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公民政府副主席等职。
政务之余尚风雅,嗜字画,收藏字画作品甚富。

出版:《世纪图画——吴昌硕·齐白石作品集》P292,荣宝斋出版社,2017年11月。

展览:“世纪图画——吴昌硕·齐白石绘画展”,荣宝斋,2017年11月19-26日。

104×34 cm. 约3.2平尺

《富贵牡丹》为白石老人晚年之作,画面构图饱满,两株牡丹高挺丰腴,相依而靠,花朵竞相绽放,花瓣层次迭现,以大笔触率洋红意泼写,其下枝叶繁茂,伸展相叠,绿彩深浅有致,墨彩勾勒叶脉,浓淡不一,表现出阴阳向背,极具变革。
以浓墨枯笔写枝干,使得全体画面形色浓重而明快,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花朵上方一只蜻蜓振翅而飞,翅膀可见透明微薄质感,触角肢节处以细笔为之,不雅观之无不纤毫毕现,形神兼备,授予了鲜活的艺术传染力。

齐白石 群虾

水墨纸本 立轴 1936年作

钤印:木居士

款识:侯安宁女士雅属。
丙子仲春时居故都,白石山翁齐璜作。

136×33.5 cm. 约4.1平尺

齐师长西席画虾,我和他学画的时候已经变了好几次。
在我向他学习之前,齐师长西席画的虾还没有达到高度的质感,只是点了头和身子。
那时候的虾画得很伏贴,也画得细。
齐白石的变革是在每一次作画中都有表现的,这是我的体会。
我向他学画的时候,他已经72岁了,那时候的画风比较成熟,画虾的手腕也做了一次变革,从虾的胸部最随意马虎看出来。
这之后,虾头上的用墨就比较经典了,改成像虾壳一样的硬,这便是给人印象中的透明感。

齐师长西席一贯在画,从不知足。
但是从思想上来看,画虾还是和他自己的喜好及生活有关系。
他原来打仗过虾米,说小虾子能咬人,是用钳子夹,这是他小时候就有的印象,以是一贯对虾很把稳。
后来卖对虾的多了,他又以为原来的小虾不足派头,于是又研究起对虾来。
对虾没有前面的钳子,但是身子更大,他就把小虾的钳子安到大对虾的身子上去。
以是你若要追求齐白石笔底游虾的详细形象,就会创造它们既不是对虾,也不是河虾。

——娄师白(北京画院画家)

齐白石 山间松屋

设色纸本 立轴 1930年作

钤印:白石翁

款识:识五师长西席清属。
庚午冬,齐璜。

解释:

1.此作品原为唐云旧藏作品。

2.此作品曾为炎黄艺术馆艺术中央馆藏作品。

出版:

1.《齐白石全集·第三卷·绘画》P128,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2.《齐白石画谱·山水》图68,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3.《中国近当代名家作品选粹·齐白石》P34,公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4.《齐白石绘画作品图录·中卷》P10,天津公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5.《二十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齐白石·1》P47,河北教诲出版社,2011年。
(附入编证书)

著录:《齐白石全集·第三卷·绘画》P18、图版122,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141×41 cm. 约5.2平尺

与大写意花鸟画不同,齐白石的山水画并未涌现过风格上的过多颠簸,他在湖南期间已经形本钱身的面貌,即一种简约而稚拙的山水画风,与时人有异,后期他又以家园的影象和远游的印象重新组织画面,画风更为简率,情绪则更为浓郁,一些符号反复利用涌现于画中,如瓦屋、荷塘等,极具光鲜的个人风格,从此作中颇可见之。

是幅《山间松屋》笔调貌似平淡,却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实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寥寥数笔,却丝毫没有“过简”之感;树和小屋错落有致;田间孩童嬉戏,形象简洁,生动活泼,于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纯朴与善良。
画中每一笔彷佛都蕴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彷佛都凝集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普通。

齐白石 大吉图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白石翁、木人

款识:八砚楼主者画其意。

解释:

1.此作品即将出版于《中国美术》2025年期刊,公民美术出版社。

2.此作品即将出版于《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系列丛书,公民美术出版社。

3.此作品即将出版于《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集·近当代卷》,公民美术出版社。

4.此作品附荣宝斋鉴定真迹证书。

134×33 cm. 约4.0平尺

齐白石作画尤其是晚年多回顾家乡,以画遣兴,思乡之情愈加强烈,家乡的片段影象、童年的印象各类常常流露于画作之中。
此作便以其家乡常见之棕榈树、雄鸡入画,从小养鸡的齐白石,对其习气和姿态尤为熟习,从中无不流露出“客久必思”、“望白石家山难舍”的真实情绪。

画面呈纵式构图,棕榈树粗壮挺立,气冲云霄,贯穿画面高下,予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树干以赭石点染,水气纵横,间有留白,呈现出生命的张力;错综缤纷的棕榈叶呼之欲出,以篆书笔法而为,每一笔都长长拖下,兼具飞白。
用笔雄浑刚劲,用墨干涩厚重,大胆泼辣,纵情挥洒,叶片前后层次分明,形式极具意见意义。
树下一只公鸡雄壮威武,生动真切,毛色残酷,头冠鲜红,寥寥数笔,畅快淋漓,尾羽出笔爽利,入木三分,颇显功力。

关于款识中的“八砚楼”系齐白石的书房命名,《白石老人自述》中对此有所记载:“寄萍堂内造一书室,取名为八砚楼,名虽为楼,并非楼房,我远游时得来的八块砚石,置于室中,以是题了此名。

齐白石 母子图

水墨纸本 立轴

钤印:木居士

款识:加纳师长西席雅属。
齐璜白石山翁画于旧京寄萍堂之明窗。

解释:上款人“加纳师长西席”即齐白石日籍朋侪,酷爱白石老人画作、大量购藏,并将其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住宅命名为“白石堂”。
齐氏曾在诗文中提到“日人有加纳者,于东交民巷造一楼,四壁悬余画百余幅,重叠如鳞,名为白石堂”。
从现有资料可知,齐白石绘赠加纳的作品包括山水、花卉、禽鸟等题材,在市场上偶有现身,悉为负责经营之作,并非泛泛而成。

出版:《荣宝斋·古今艺术博览·七》P268,荣宝斋,2023年。

136×33 cm. 约4.0平尺

齐白石认为:“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我决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他笔下鲜活有趣的形象皆从其乡土生活的见闻逸趣中来。
雏鸡和虾蟹可谓齐白石辨识度最高的代表性题材。

此幅《母子图》将张力和温情并存一体,一只母鸡陪伴着一群雏鸡,母鸡抬首瞩目前方,似在看守周围环境,照顾孩子们的安危,眼神中充满着慈爱之情。
雏鸡或成群结对、或单独溜达,低首在地上啄食,母鸡之下一只展翅嬉戏的雏鸡,活泼可爱,平添灵动的节奏。
母鸡虽着墨不多,却形神兼备,墨色层次分明,翎羽清晰,畅快淋漓。
雏鸡以水墨淋漓的大块墨色铺陈出动态,墨色空灵清雅,聚散有致;简洁精练,又得神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鸡雏圆浑稚嫩的身姿与毛茸茸的质感,动态互异,引人喜好。

齐白石 游鱼图

水墨纸本 镜框 1948年作

钤印:齐白石

款识:杏子坞老民齐白石由白下还京华第三年,戊子画。

解释:此作品原为纽约私人收藏,藏家为戈尔德施密特Ellen C.Goldschmidt(1946-2021),女收藏家,其曾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担当中日艺术讲师。

97×36 cm. 约3.1平尺

他的水族画之精妙绝伦,完备由于他不同平凡的功夫。
但同样下功夫而缺少感想熏染的画家,却不一定具备白石对水乡生活的情有独钟,而短缺白石那种在影象中保存的无尽乡情和小儿百姓之心。
幼年的白石家居湘潭杏子坞,坞边便是波光潋滟、鱼游虾跃的星斗塘。
身在他乡的齐白石,像热爱星塘老屋一样的热爱与童年生活为伍的宠蛙、草虾、螃蟹和小鱼,热爱它们鲜活的生命。
那种田园生活的情味,在白石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恒的影象和长久的怀念。

白石的水族画以是动人,大概撤除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之外,紧张是富于迁想妙得的寄托,是通过想与想象寄托了一个善良的老人的感情波澜,表达了他关乎世道人生的立意。

——薛永年《齐白石水族画赏析》

作为中国近当代画坛家喻户晓的艺术家,齐白石将中国画传统的精华传承下来,并吸取了古代先贤的文人画意见意义和晚世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意味;一方面又克意首创,衰年变法,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见长。
齐白石的鱼来自八大,只画鱼而不画水,但却觉得鱼在水中畅游,虽然不像八大那样愤世俗,将鱼都画成白眼,但齐白石笔下的鱼点睛依然是偏上的。

齐白石 世世明净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借山翁

款识:亚尘师长西席正。
白石不能如平日之工。

鉴藏印:绍君心赏、亚尘藏画

解释:此作品原为郎绍君旧藏。
郎绍君,1939年出生,美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郎绍君师长西席长于中国美术史与艺术评论,代表作有论文《苏轼和文人写意》《早期敦煌壁画的美学性情》《论唐风》等,著作《论当代中国美术》《当代中国画论集》《齐白石研究》《齐白石的天下》《守护与拓进》《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文丛·郎绍君卷》等,并主编《齐白石全集》《陆俨少全集》《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中国字画鉴赏辞典》等。

53×33 cm. 约1.6平尺

这件齐白石的《世世明净》是一件寓意吉祥的作品。
而且这个中有老一辈艺术家相知相交,新一代艺术理论家薪火相传的故事。
在民国时期,有“画坛三杰”,是北京生活的齐白石师长西席、寓居上海的汪亚尘师长西席、南京事情的徐悲鸿师长西席,三人各以画虾、画鱼、画马而著称于世。
他们三人中,齐白石师长西席长汪亚尘三十岁,徐悲鸿师长西席小汪亚尘二岁。
齐白石来沪,必下榻于汪亚尘师长西席的寓所“云隐楼”,徐悲鸿师长西席来上海也住于汪宅,他们由艺术上的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相聚谈心,切磋技艺,论古说今。

在这件作品中,白石师长西席实在为朋友送上了两份美好祝福。
第一份是画面上半部分,由一篮之中有四个成熟的金黄柿子,寓意四世同堂。
画面下半部分,白石翁画了两个青柿子和白茶壶与两个白茶杯,寓意与汪亚尘师长西席相知相交是君子之交,清明净白,世世明净。
可以说白石师长西席是想把关于柿子的最美好意象都表现出来送给朋友,这样一份心意弥足宝贵。

故意思的是白石师长西席篮子的表现方法,该当是先将纸揉了一下,再展开画篮子,这时笔墨与纸面的相交处偶尔就会涌现飞白,金石气息浓厚这种艺术手腕在他的大字篆书作品中也有表现,统统都透露着精心、负责,但在题款中却谦善的写下不如平日之工。
哪里是不如平日之工,而是处处存心经营,谦辞罢了。
在白石笔下,万物皆有情,一张作品领悟青黄两种柿子,却很和谐,雅俗共赏,独树一格,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齐白石 群虾图

水墨纸本 立轴

钤印:白石翁

款识:八砚楼头苦吟者今忽忽四百九十二甲子矣,白石。

出版:

1.《大不雅观·中国近当代名家书画集》P44-P45,喷鼻香港美术出版社,2023年。

2.《历代名作佳构》P82,喷鼻香港美术出版社,2023年。

3.《程十发年谱》P114,上海公民美术出版社,2024年。

100.4×33 cm. 约3.0平尺

齐白石于1928年题画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之后不断提炼笔墨,他曾称“吾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可见其用功之多。
胡橐谈齐白石画虾说:“经由费力劳动千锤百练,才能充分利用纸、笔、墨的性能,节制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表现虾有阴、阳、向、背、轻、重、厚、薄、软、硬的觉得。
而且由墨色浓淡光鲜,又稍有晕开,永久彷佛没有干的样子,因此,把虾画在纸上就和在水里拍浮一样,气韵非常生动。

齐白石所画水族在近当代画史中享负盛誉。
个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虾,技艺之博识,令人叹为不雅观止。
他画虾形神毕具,透明不雅观感和软硬质感兼备,前无古人。
此幅《群虾图》是齐白石晚年之作,画中群虾游走,或躬身跃进,或直身游荡,姿态多样,得意其乐。
头皆朝左下方,于水不着一笔,而感其顺流而去之势。
所绘虾身健劲有形,臂钳重叠交叉,长须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特殊是薄壳包裹躯体的半透明感,神完气足,形神兼备。
趁淡墨未干之际,在虾头处加一笔重墨,不仅突出了虾壳之坚硬质感,而且衬托出虾体的透明,浸染非凡;两道横笔点出虾的眼睛,神态生动,令人玩味。

齐白石 虾蟹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935年作

钤印:白石

款识:秀珊师长西席之雅。
乙亥,白石齐璜。

69.5×33 cm. 约2.1平尺

齐白石的写生紧张还是不雅观察。
他不像我们学画那样一笔一笔地描,由于虾是活的,只能画速写。
就像我们画活动的模特不可能画素描,只能采取速写的办法。
以是齐白石的案头总是放着一只大碗,养着草虾,用笔杆子一捅虾就游起来,这样做是为了便于不雅观察。
他画鹰最初也是临摹,后来才让齐良已向朋友借了一只鹰。
画鹤也是如此,后来以为画得不好,就跑到动物园去看,这些都是有记载的。

我以为齐白石画水族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把形似和笔墨表现高度地统一起来。
由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追求笔墨每每就要舍弃形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齐白石不是学素描的,他没有受过拘束,以是也就跳出了这个过程。
他有自己的不雅观察和描述方法,这些和学西画的人有所不同。
但是齐白石又有画肖像的经历,有过一点对素描的认识,他能画得很逼真。
齐白石创造了一套办法来画虾、画蟹、画鱼。
头怎么画,脚怎么画,壳怎么画,觉得是什么,他都刻意去追求,追求高度的形似,以及笔墨的那种履历,那种韵味。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可染(1907-1989)

北京荣宝202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字画·荣名为宝”专场推出李可染五件作品,《远山归牧》《牧笛晚归》《秋牧图》《牧牛图》《颐和园》。

李可染的绘画风格自成一家,于中国画坛中可谓享负盛名,一贯备受藏家追捧。
山水画雄浑凝重,深奥深厚茂密,极具光鲜的时期感和独创性。
写意牧牛题材,形象生动,笔墨简劲,情趣盎然,以富有传染力的笔墨,让常见的景致富有诗情画意。
当能为知者青睐,得其佳所。

李可染 远山归牧

设色纸本 镜心

钤印:李、陈言务去

款识:可染。

解释:

1.此作品附与作者合影照片。

2.此作品为作者好友印度艺术家辛哈旧藏。
辛哈(1929-2007),印度著名艺术家。
在1957-1959年期间,印度政府叮嘱消磨辛哈作为文化青鸟使前往中国,目的是建立两国文化互换的桥梁。
除了传播印度艺术之外,辛哈亦藉此机会向齐白石和其他著名艺术家学习中国艺术。
1957年齐白石先容辛哈与李可染认识,他们之后在北京的同一个画室里事情了一段韶光。
当辛哈离开北京时,他和李可染互相交换多件作品,个中包括合影照片中正在风干的此件作品。

69.2×45.8 cm. 约2.9平尺

此幅《远山归牧》描述牧童安然跪坐牛背上,头戴笠帽,穿着短衣短裤,转头不雅观望远处青山,妙趣天然,彷佛还能让人觉得到方才渡溪的匆忙。
牧童与牛是中国文化中诗与画的传统题材,是农业社会最经典的诗化场景,李可染用笔墨拓展了这种诗意空间,用其丰沛的感情描写了人类情绪中最细微、最让人冲动的诗意天下。
水牛的身体用结实的墨块造型,笔痕清晰有力,充分表现出牛形体之厚重、筋骨之强韧,将其置于底部,令画面顿生端庄之感。
背景青山叠翠,烟霭氤氲,将画面推向悠远之处。
人、牛、景共融画境,情趣盎然。
李可染的牧牛图和他的山水画一样,造诣了其艺术人生的双高峰。
雄浑的山水是他对精神的不断升华,牧童与牛是他对灵魂的不断净化。

李可染画作的代价紧张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新图式,并表现出憨实博大的精神力量。
在后期的创作生涯中师长西席武断地把立脚点确立在中国画家的民族自傲心与艺术水准的不断的自我提高和完善之上,并没有丝毫的迎合他人之意。
师长西席认为,有漫长历史积淀和民族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就其艺术性而言也绝不比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种类逊色。
相反,它的博大精湛与独特的美的措辞,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光彩夺目的。
李可染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气候浑莽、意境深邃的画面,生动真实之中又寄寓着一种博大的艺术境界,个中昭示着坚质浩然的民族精神。

李可染 颐和园

设色纸本 镜框

钤印:李、可染

款识:可染。

出版:

1.《李可染作品集》P166,中国书店,2013年7月。

2.《情之所钟·李可染作品集·上》P137,天津公民美术出版社,2022年10月。

56×42 cm. 约2.1平尺

李可染师长西席的此幅写生作品别开生面,画面描述颐和园昆明湖上玉带桥一片小景,树林掩映,桥下贱船点缀期间,颇有野趣,正是颐和园后湖新奇小景的真实写照。
可染师长西席在《颐和园写生谈》中写道:“紧张的东西,一定要给予适当的显露。
在构图上,一样平常说来,应避免将主体置于画的中央。
构图的关键,不但是在纸的中央,更要在纸的边缘上动脑筋。
”游船置于画幅边缘,仿佛正在游出画面,给人以置身颐和园不雅观景之感,微风拂面,充满想象空间。

颐和园是李可染师长西席写生的主要工具,曾反复画过。
自然工具的“精神气质”,是要“经由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年夜渲染”才能被表现出来的,这就须要画家有建立在“深刻感想熏染”根本上的强烈的感情投入,而且还要有“表现自己亲自感想熏染的强烈希望”,这才叫做艺术创作上的“情绪交融”,以景写情,缘物寄情。
由此可见,李可染眼中处处皆风景,以富有传染力的笔墨,让常见的景致富有诗情画意。

李可染 牧笛晚归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李、陈言务去

款识:可染。

69×47 cm. 约2.9平尺

李可染在牧牛系列画作中的笔墨是最大胆、最豪放、最无所顾忌的,章法构造也最新奇。
由于画牧牛图的时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无包袱,以是他每每能画得为所欲为。
因此,李可染的一些笔精墨妙之作,常常涌如今牧牛图系列之中。

这幅《牧笛晚归》是李可染范例的富有田园风味的牧牛图。
画面右下方牧童坐在牛背上牧笛声声,清响满山林,暗藏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意之情。

李可染讲究“形式对照”法,画面上方纯以墨彩渲染写出藤花枝蔓,浓淡有致,水汽纵横。
他以浓墨染牛,用焦墨作粗线条来描述牧童的轮廓,人物肌肤施加赭石色调,成为了全画的焦点。
中景处的留白,也增强了全体画面的纵深感。
画面中一韶光充满黑与白、面与线、大与小、粗豪与俏皮对照的韵律感。

李可染 秋牧图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可染

款识:秋牧图。
可染。

69×46 cm. 约2.9平尺

牛是李可染师长西席生平最为喜好描述的工具,创作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期间的分外经历。
李可染曾住在四川乡下一庄家家,每天看着房东家的水牛在田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水牛的勤恳、倔强、朴厚的精神所冲动,于是便开始画牛,利用牛的形象来演绎中国人的勤恳年夜胆、力大无穷,也以此表达抗战期间中国公民的倔强意志。
从那时开始,牛便成为李可染绘画上的主要创作题材。
抗战结束后,李可染也一贯以牛的精神自勉,以牛为“师”,后其画室名为“师牛堂”便可知其寓意,他用牛一样平常坚韧苦学的精神默默耕耘于艺坛,终其生平不厌其烦地创作了许多精彩的牧牛图。
以至于人们把他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此幅《秋牧图》画面右下角描述了一只强壮的水牛俯首站立,一旁的牧童在树下抱膝休憩,将笠帽置于一旁,水牛以溢染之法出之;牛角及牧童衣纹则以寥寥数笔勾之,极具传染力。
将牛的虔诚淳厚和牧童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乡间最为平凡的场景,以水墨的办法授予了它更多田园牧歌的意趣。

李可染 牧牛图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可染

款识:可染作于太湖万方楼中。

69×46 cm. 约2.9平尺

李可染的画笔墨苍健,意境清新,自成一家。
他酷爱画牛,笔下敦厚勤恳的耕牛与天真活泼的牧童,相映成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他不但画牛,寄托情思,还以牛为师。
他的画室名为“师牛堂”,又有“师牛”、“师牛堂”、“童子牛”诸印,以示其志。

李可染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画的水牛以“渡水牛”居多,总以牛与牧童结伴。
是幅《牧牛图》以水墨皴擦渲染,淡着色,取长方形,重视人物动态和表情的描写,两个牧童头戴笠帽,跨坐在牛背上对视欢笑,头顶柳枝垂下,微风轻拂,水牛浮在水中做闭目安详之态,表现的场景在村落庄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一经他妙笔皴擦,勾勒点染,却别有洞天,境界顿时开阔起来。
充分折射出画家怀有一颗烂漫童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神往。
李可染不绝滞不前,也不盲目跟风,在画作中融入文人画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