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博物院获悉,“2025年故宫日历”系列创新推出了以生肖、百件佳构文物、百年建院历史为主题的《故宫日历·2025年》及《故宫日历·汉英对照版·2025年》,以字画作品为主题的《故宫日历:字画版·2025年》,以文物故事为特色的《故宫日历·2025年·童真版》,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殊奉献。
9月29日,2025年故宫日历上新。故宫博物院供图
新版故宫日历收录31件蛇文物图
2025年,乙巳年,生肖蛇,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日历·2025年》以生肖蛇、百件佳构文物、百年建院历史为主题,展现“金蛇腾万里,百载正风华”的发达气候。
日历封面图案采自故宫钦安殿纸本神像画局部,缠绕于马天君右手所持枪上的灵蛇,迎新纳吉,富于活力。封面颜色采取土黄色,呼应《故宫日历·2024年》利用的明黄色,表达祥龙舞紫禁、瑞蛇腾万里的延续之意。
《故宫日历·2025年》共收录31件蛇文物图片:如汉代的双蛇纹方砖、唐代的伏羲女娲像、清代的掐丝珐琅花卉纹甪端蛇形喷鼻香熏等,是理解故宫博物院所藏干系蛇文物的文化手册。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殊奉献,《故宫日历·2025年》还聚焦了院藏佳构文物、院史等方面。一百年来,故宫人悉心守护国宝,传承五千年中华精良传统文化,这些在《故宫日历·2025年》中都有呈现。
日历十二个月主题分别为:灵蛇献瑞、上古宝贝、晋唐气韵、盛唐气候、大宋风雅、宋韵流芳、元明珍赏、明清繁华、清代华章、筚路蓝缕、匠心守护、盛世琳琅。
《故宫日历·2025年》的另一大特色是与科技手段相结合,把AR技能利用到日历中,让日历中的文物“活起来”,给读者不雅观感带来全新体验,阅读纸质书的同时还可欣赏线上数字日历。
“故宫日历”自2022年重新改版后,新版封面将组成故宫十二色系列。每年的日历选取四百件旁边文物,近六百张文物图片,分主题、成系列地呈现故宫博物院藏品之美,是个人阅读和家庭藏书不可或缺的“纸上博物馆”。
《故宫日历·2025年》。故宫博物院供图
字画版故宫日历精选近400件字画作品
《故宫日历:字画版·2025年》自2023年问世以来,一贯受到广大读者的喜好。2025年的日历仍旧坚持守正创新,从主题的选取、内容的创编、科技的利用、形状的设计、心意小礼物的搭配等方面,进行精心构思、编排和创设。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为庆祝这一盛事,随书赠予了“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殊奉献”的牡丹蟠蛇纹藏书票,在藏书票页后有“六条约春”和“百年院庆再创辉煌”纪念页,日历中的故宫博物院建院纪念日一页,还选取了故宫为大众所熟知的角楼图案进行了专门设计。
日历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近16万件(套)字画藏品中,精选近400件山水楼阁字画作品,读者可以通过这本日历,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日历沿用20世纪30年代《故宫日历》的经典小开本,封面选用赤色纤维纸,封面“故宫日历”四个字采取1934年《故宫日历》封面的小篆字体,延续历史,传承精细与典雅。
日历以“北地风光”“画里楼台”“苏吴胜景”“书斋逸兴”作为四季主题,逐日展现的字画作品,深入浅出而又全面地解析与作品干系的历史和文化知识。长卷图采取通栏设计,利于不雅观赏,留白处方便书写记事。
《故宫日历:字画版·2025年》采取分外印刷工艺,为四季主题定制了独特的主题喷鼻香味,藏于特定的书页中,并参照中国传统色中的茜红、䌦色、黄栗留、孔雀蓝,分别与四季主题搭配,展现传统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日历内页选用的是环保纸张,全书取得绿色印刷产品认证。
日历每月选出1幅具有代表性的字画作品,整年选出2幅书法佳构,共录制14段详细讲解的音频;每一季度精选1幅名作,制作成AR动画,让人物和景物“活”起来,开启更为生动、立体的阅读体验。
日历延续往年做法,准备了3件文雅的小礼物——牡丹蟠蛇纹藏书票1枚、山水蛇纹徽章1枚和“密斋读书”“青山红树”书签一对。
童真版故宫日历内有一个“寻色宝盒”
《故宫日历·2025年·童真版》为喜好故宫、心怀童真的读者准备了一个以“文物和色彩”为主题的“光阴宝盒”。
宝盒内有可置于书桌上的日历书刊盒,还有一个“寻色宝盒”。践行环保节俭的理念,赤色的宝盒外壳设计成了可再利用的“折纸小游戏”,读者可将外壳一步步地“变成”一条可爱的小萌蛇。
为帮助读者将阅读和实践相结合,“寻色宝盒”中配备了四大创作玩法,分别为:可探索配色事理的“中国传统色示意色轮”,200片可粘贴“萌蛇彩衣”的日历色片,可记录日常不雅观察色彩心得的“萌蛇手账”,以及1000片可用于创作“童真色彩”中国传统色画卷的彩色贴纸和配套已勾勒出故宫太和殿根本线条的拼贴画底板。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故宫作为最著名的天下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承载者,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多元文化互换交融的主要见证。个中“故宫日历”便是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鲜活案例。
新京报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正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