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的页面布局,到面向商家的政策,乃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京东淘宝都展现出了“趋同性”。
经由二十年的针锋相对,这两大电商平台的差异反而越来越小。

只不过自去年以来,这种趋同彷佛是由京东主动发起的。

生态趋同:第三方卖家涌入

如果说这两年京东最大的变革,莫过于平台生态的变革。

京东和淘宝越来越像

在平台创立之初,京东和淘宝的特色可谓泾渭分明:京东专注于自营,淘宝则专注于第三方卖家,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完备是两种不同的平台生态。

后来随着京东引入品牌旗舰店,以及淘宝分解出天猫,二者在B2C电商上有了一定的交集。
但由于京东自营的主流地位未曾改变,两大平台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差异化,无论是商家端和用户端都是如此。

然而从去年开始,京东的一系列操作重塑了内部的生态构造,平台间的差异化从根本上被冲破。

2023年1月,京东发布“春晓操持”,为自然人供应快速入驻通道、“0元试运营”、2100元“新店大礼包"等12项扶持政策,大量个人卖家开始涌入京东。

春晓操持部分方法 图源:京东黑板报

2023年3月,京东开放第三方物流接口,不再哀求商家必须利用京东物流。
刘强东放话:“他们想用极兔或者通达系快递,就让他们用。

2023年4月,京东零售开启了5年来最大组织变革,各作战单元内不再分自营和第三方商家团队,而是通盘统筹该品类下的所有业务,自营和第三方商家实现进一步“平权”。

2023年7月,京东推出寻源采购平台,开始支持第三方商家为京东自营供货。
至此,京东“产销分离”的改革初步完成,第三方卖家正式走上京东的舞台中心,对他们而言,选择京东和淘宝已没有了实质差异。

为什么京东要急着招揽第三方卖家呢?实在这是京东内忧外祸下的无奈之举。

随着外部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价格力”成了各大电商平台的根本性武器,没有低价就没有竞争力。
而向来主打品质的京东自营天然不具备价格上风,因此提升价格力的重担就落到了第三方卖家的肩上。

另一方面,京东内部也面临着增长难题。
自营模式的利润来源是商品发卖差价,而平台模式的利润来源是流量分配(即广告),比较之下后者的增速显然更快,因此引入第三方卖家可以改进京东增速放缓的局势。

从短期上看,京东平台生态的洗牌可以为集团打入一针强心剂,重振平台活力。
但从长期上看,京东自营主流地位的损失,也会为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毕竟,消费者须要的是一个独特的京东,而不是另一个淘宝。

业务趋同:发力内容

除了平台生态,部分业务模式上京东彷佛也在向淘宝看齐。

今年3月,京东零售定下了2024年的三大必赢之战,“内容生态”被放在了第一位。
而在去年的同一韶光,淘宝提出了五大计策,“直播”和“内容化”赫然在列。
内容电商,成了淘宝和京东都十分重视的业务。

2021年,京东将“创造”频道升级为视频推举频道“逛”,并置于京东APP导航栏一级入口。
在此之前,淘宝已在APP的同一位置推出了“走走”。
自此两大平台均开始基于APP发力短视频。

淘宝和京东的“逛”处于同一位置

2023年,京东开始主打“亲测”,数万达人环绕“亲自试用+评测”创作了几千万个视频,在订单、用户规模、时长等指标都同比增长了300%,彷佛尝到了不少甜头。

直播方面,去年618罗永浩来到京东开启直播带货,发卖数码3C、家电、酒饮等类目的产品,累计发卖额打破1.5亿元,不雅观看人次超过1700万。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双11罗永浩已经“入淘”,不久前也曾在淘宝为阿里云带货

图源:京东APP

2023年京东双十一期间,京东采销直播凭借“无佣金、无坑位费、无套路”的独特模式火爆出圈,总不雅观看人数打破3.8亿,发卖商品数量超过300万件。
后面的跨年直播中,也实现了5个小时内整体不雅观看人次超1亿,订单量将近40万。

今年4月10日,京东更是宣告将投入10亿现金和10亿流量扶持内容生态,吸引更多原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机构入驻。

可以看到,这两年京东在“恶补”内容干系业务,虽然成绩显著,但仍处于追赶抖快、淘宝的阶段,毕竟直播行业的先发上风是很难撼动的。

那么,为什么京东重新捡起了内容业务呢?一方面,发力内容是争夺用户的一定哀求。
最新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71.2% 的受访用户由于看短视频和直播进行网上购物,超 40% 的互联网用户认为短视频和直播是他们的紧张消费渠道。
不做短视频,就即是放弃了靠近一半的潜在市场。

不久前京东发布了新的企业代价不雅观,“客户为先”被重点强调。
因此C端客户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和直播自然须要重金投入。

另一方面,发力内容也是为了合营价格力计策。
虽然“下沉市场”被移出了京东的“必赢之战”,但这并不虞味京东不重视低价。
实际上,“低价”已被京东融入了各大业务中,成为一项主要标准。

比如,从“硬刚”李佳琦到“喊话”拼多多,低价已成为京东采销直播间的“流量密码”。
将直播与低价绑定,也有利于建立一种差异化的用户心智,避免京东高品质的品牌形象被低价影响。

考虑到行业大势如此,京东涌现与淘宝的趋同性也无可厚非,只有先“活下去”才有资格评论辩论“个性”。

技能趋同:拥抱AI

与生态、业务上的趋同一样,京东和淘宝技能上的趋同也十分值得玩味。

2023年7月,京东正式推出“京东言犀大模型”。
与通用大模型比较,京东言犀大模型领悟70%通用数据与30%数智供应链原生数据,致力于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康健、政务等知识密集型、任务型家就地景,办理真实家当问题。

图源:京东云峰会

淘宝方面,去年4月淘宝接入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今年3月,淘宝天猫集团自研大模型“淘宝星辰”也初露端倪,官网中先容了淘宝星辰的四大能力:天生创作、知识问答、决策方案、代码能力。

之以是两大平台都大力发展AI,是由于AI与电商行业的契合度相称高,提升浸染非常明显。

首先,AI能够提升效率与降落本钱。
通过AI技能,如智能客服机器人(如淘宝的“淘宝问问”、京东的“京小智”),可以实现7x24小时无间断做事,自动接待用户咨询,减少人力本钱,提高相应速率和问题办理效率。

电商的供应链方面,AI也可以用于智能补货、销量预测、库存管理等环节,精准预测需求、优化库存构造,避免过度库存导致的资金占用或缺货影响发卖,从而节约本钱并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

其次,AI有助于增强用户体验。
AI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购物历史、浏览行为、喜好等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供应个性化的产品推举,提高转化率,增强用户购物满意度;同时也能助力搜索引擎理解用户意图,供应更精准的搜索结果,同时通过智能化的导航和分类,简化用户找寻商品的过程,提升购物便捷性。

更主要的是,积极发展AI技能有助于电商平台构建技能壁垒,形成竞争上风。
同时,通过AI运用的成功案例,可以塑造科技领先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被消化,电商平台须要探求新的增长点。
AI作为新质生产力,被视为开启电商新周期的关键。
淘宝和京东押注AI,便是在投资未来。

从更高的视角上看,京东和淘宝趋同的背后,是全体电商行业的趋同。
作为行业头部平台,他们的各类改革有着行业风向标的浸染。
以是放眼未来,生态均衡、内容化和AI赋能很可能成为电商行业共同的三大趋势。

作者 | 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