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需求 存心做好做事
宁南县聚焦体系培植、提能培训、平台浸染发挥,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推动易地扶贫迁居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增收。
南苑社区作为宁南县白鹤滩水电站特大型集镇移民安置点之一,共安置移民人口1373户5794人。随着迁居后续帮扶事情的推进,社区坚持把根本培植与民生事业相领悟,多措并举提升迁居群众的得到感、幸福感。
为全面提升基层农人工做事机构保障水平,存心用情当好农人工的“外家人”,宁南县积极探索建立村落社区农人工综合做事站。今年3月,南苑社区农人工综合做事站获评首批四川省村落(社区)农人工综合做事示范站。南苑社区不仅建立了农人工综合做事站,还成立了劳务专业互助社,依托“凉”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茧哥丝妹”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园、12个移民就业帮扶基地、村落庄振兴学校等载体,开展就业做事、就业赋能、就业送岗、就业帮扶四大行动,促进转移就业2000余人,灵巧用工6000余人,成功帮助50余名返乡农人工创业、发放创业补贴50余万元,发放交通、生活补助39万余元。
多点发力 推动助力群众增收
昭觉县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拓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车间,创新造就新家当,为社区量身打造1个彝绣工坊,以“培训+订单”模式,就近造就220名订单绣娘;多形式开展电焊、烹饪等就业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办理社区劳动力务工就业1852人;开拓377个公益性岗位,办理不能外出务工富余劳动力问题。
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5个集中安置点中规模最大的社区。社区里,彝族风格小楼房、休闲广场、儿童乐园、便民做事中央等一应俱全。2020年5月,来自全县18个州里87个村落的1456户6744名群众正式迁居入住,成了社区首批居民。
为提高绣娘们的刺绣技艺以及思路辅导,让大家开拓创新出更多精美创意的彝绣织品,“绣”出美好新生活。2024凉山彝族刺绣传承与实践培训活动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开展。约请藏羌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精进技艺、创新设计等方面,为15名来自全县5个集中安置点的绣娘代表们进行了实地传授教化。采取“非遗传承人+公司+绣娘”的运行模式,绣娘们除了固定的手工人为外,还能得到工坊的收益分红,尤其针对接单多、绣工博识的绣娘还有额外奖补。
存心用情用力 托起群众幸福
盐源县聚焦大型安置区,积极探索易地扶贫迁居成果同乡村落振兴有效衔接,从就业须要、家当发展、后续配套举动步伐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共建成集中安置点17个,个中超800人的大型安置点4个。环绕4个大型安置点,通过“划圈做事”,让迁居群众有家有业有幸福。
打造“经济圈”。为切实办理迁居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盐井镇水草坝新村落安置点以小型经济圈培植为中央,统筹用好后扶资金项目,积极对接银行供应免息贷款,搭建集体利用交易站点,鼓励迁居群众在安置点周边自主创业。超市、农贸市场、小吃餐饮、美容美发等自主经营体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同时,在“地摊夜市”的带动下,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吃摊位、手工饰品等十分聚人气,为安置点的消费注入了新活力。
划分“娱乐圈”。在金河乡钱家湾新村落安置点常住居民中,老人、小孩占比八成以上。为切实办理留守老人、小孩生活乏味等问题,安置点着力从丰富老人、儿童文娱生活入手,新增了民俗文化坝子、健身器材、大屏电视墙、“油滑堡”等休闲要素,将棋牌室、阅览室、文化站、白天照料中央等站点纳入后续公共配套;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开展活动,让迁居群众乐享新生活。
构建“朋友圈”。全县4个新村落安置点均属于跨乡安置,由多民族构成。为构建迁居群众和谐融居,迁入地州里重新村落领导班子配备动手,在选优配强村落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干部队伍的同时,着重增加少数民族干部配比,担保安置点常职干部涵盖各迁居民族,引发主人翁意识。同时,村落“两委”积极牵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以节日为纽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互换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