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外洋华人研究中央教授李其荣

中新社 艾启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外洋华侨华人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培植作出了主要贡献,中国改革开放和当代化培植也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广泛支持、热心参与和积极奉献。
作为沟通中国与天下的桥梁,在推动中外文化互换方面,外洋华侨华人发挥了若何的独特浸染?面向未来,在连续推动中华文化与天下各国文化互换中,他们又将如何贡献力量?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外洋华人研究中央教授李其荣就此接管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视频:【东西问】李其荣:外洋华侨华人助推中外文化互换来源:中国新闻网

器械问|李其荣海外华侨华人助推中外文化交流大年夜不雅观

现将访谈实录择要如下:

中新社:中华精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一代又一代外洋华侨华人发奋图强,用勤恳和聪慧创造了不平凡古迹。
您认为,在他们身上表示了若何的文化基因?

李其荣:“文化基因”最早涌现于牛津大学习性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
他认为,文化基因是一个与生物遗传基因相对应的单词,是文化传播或模拟单位,其核心是思维办法与代价不雅观念。

在五千多年文明长河中,中华精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中华精良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特具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硕滋养。

无论走到哪里,外洋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是“根、魂、梦”的关系。
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持着中华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生产文化等物质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传承着非物质文化基因,如传统文化崇奉(拜关公等)、生活习俗(传统节日等)、代价理念等。

2019年10月27日,马来西亚国际关公函化节在吉隆坡茨厂街举办关公祭典。
晋剧《关公》 首度出国演出,在祭典上亮相。
中新社 陈悦 摄

特殊是在代价理念方面,外洋华侨华人认同并弘扬中华文化。

首先是统一的代价不雅观。
他们认同国家统一,反对政权分裂分立,这是中华文化代价体系的显著特色之一。

二是儒家人伦和谐的代价不雅观。
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天人折衷,一是人伦折衷。
和合思想被外洋华侨华人充分认识并发扬光大。
他们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谦和礼让。

三是兼容并蓄的文化不雅观。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弘气度,在充分认识自身文化根本上,接管和交融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

四是勤俭刻苦的生活不雅观。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磨难不断抗争、为生存繁衍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养成了吃苦刻苦、勤奋节俭的民族品质。
当年,很多老华侨靠着“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白手起身,在餐饮、理发等行业打拼出一片天。

中新社:季羡林师长西席说,文化互换是推动人类社会提高的主要动力之一。
外洋华侨华人通过哪些渠道和路子推动中外文化互换,在个中发挥了若何的独特浸染?

李其荣:文化互换包括职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尚习气的相互影响,以及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传播。
文化互换路子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贩子、手工工匠等。
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本身的言语行为、风尚礼仪、衣饰文化、商业活动等,都对外国民众理解中华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

首先,外洋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在外洋展现中国形象的主要窗口。
据统计,全天下约有6000万华侨华人,他们身上具有多元的文化特色,这本身便是不同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他们在所在国“落地生根”,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天下各地。
同时,环球有两万多所中文学校、数百家华文媒体以及浩瀚唐人街、中国城、中餐馆和中医诊所等,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名片”。

当地韶光2024年5月31日,为期3天的2024年渥太华唐人街大夜市在加拿大都城渥太华揭幕,加联邦参议员胡元豹在开幕仪式上为舞狮点睛。
中新社 余瑞冬 摄

第二,外洋华侨华人通过传统节日或风尚习气、传统民间崇奉等,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华侨华人都传承下来并加以传播。
如在中国春节,外洋华侨华人会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买年货、逛庙会、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又如关公函化崇奉遍及天下,中华关公函化与天下各地文化相结合,丰富了文化多样性。

第三,外洋华侨华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如马来西亚著名华人领袖李三春发起成立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举办书法、国画展览,开展中外文化互换;成立于法国巴黎的法国字画家协会,在海内外多个地区设有分会,致力于中国字画的研究、创新和宣扬;英国的全精髓人收藏家协会,旨在搭建一个中英文化特殊是文物收藏方面的互换。
外洋华侨华人还积极推广中华音乐,如法国有“黄河艺术团”,日本有“黄河女子合唱团”,德国和英国的华侨华人则分别创建“古风乐团”和“伦敦中乐团”。

第四,外洋华侨华人回国交流乃至是创业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天下各国文化与经贸互换。
他们中有相称数量的专业人才与中国紧密联系,是促进中外文化互换的主要力量。
如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共约请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侨商代表等两万余人次现场参会,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900多个,涉及大批文化与引智项目。

第五,外洋华侨华人传播了中华饮食文化。
中餐业一贯是外洋华侨华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家当之一,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首都有非常多中餐馆。
中餐盛行,既表示了中华饮食文化魅力,也是各国饮食文化相互接管和领悟的结果。
外洋华侨华人通过经营餐饮业,架起了一座与各国文化互换、交融的桥梁。

第六,外洋华文媒体是沟通中国与天下的分外纽带。
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洋华文媒体,成为国际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外洋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联结侨胞侨社、促进中外交流方面发挥着分外浸染。

中新社:面向未来,外洋华侨华人如何利用其自身上风,在促进中外文明互换互鉴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浸染?

李其荣:华侨华人身处中外两个社会,既理解中国,也熟习外洋措辞文化、风土人情,在促进中外文明互换互鉴等方面有独特上风。
面向未来,外洋华侨华人更应积极发挥上风,大力推动中外人文互换、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要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相互互换、借鉴,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而开展人文互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哀求。
外洋华侨华人既懂中国,又理解所在国的历史文化,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更多元的理论与实践视角。

外洋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商会、同乡会等浩瀚“民间外交使团”,在促进中外政府间和民间多领域的文化互换方面可发挥主要浸染。
如人文互换一贯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文化、家当互助也始终有华侨华人身影。

2024年6月19日,高朋不雅观看东盟华商会20周年主题造诣展。
当日,侨连五洲·七彩云南——第20届东盟华商会在云南昆明开幕。
中新社 刘冉阳 摄

要连续发挥好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华文学校以及唐人街、中国城、关帝庙等中华文化载体主要浸染,使之成为海外侨胞融入当地生活、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平台和窗口。
个中,外洋华文媒体可发挥桥梁和纽带浸染,向移动化、可视化等新型媒体方向转型,加强与中国各地各领域的广泛联系,大力传播中外文化互换的好故事与好声音,让更多外洋受众理解真实的中国。

总之,要把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代价、天下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充分展示中华精良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代价,不断增强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完)

受访者简介:

李其荣。
中新社 艾启平 摄

李其荣,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外洋华人研究中央教授,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央/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创办主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诲部项目评审专家,教诲部学位中央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教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等访问、研究和讲学。
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7项,出版著作30部,揭橥论文200余篇,获教诲部等省部级以上传授教化、科研褒奖10余项。
代表作有《国际移民与外洋华人研究》《国际移民与外洋华人研究续篇》《国际移民与外洋华人研究(第三卷)》《国际移民政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