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窑洞牛舍

“窑洞养牛”模式竟成高考题?参考答案在崇信

据悉,崇信县作为平凉市“窑洞养牛”的代表,素有“洞府住进‘牛魔王’,村落里娶回‘美娇娘’”的说法,可见“窑洞养牛”模式在当地很成熟,并成了群众致富的“密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43题(地理),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景,将德智体美劳教诲的勾引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领悟。
这一开放性考题正是以平凉独特的“牛家当”模式为背景而设置的。
本日,带着对“窑洞养牛”这道高考题的思考,参加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的朋友们在崇信县找到了完全答案。

崇信县是全国肉牛上风产区,是平凉红牛发展的核心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牛家看成为村落庄振兴的上风家当,提出了“塬果川菜整县牛”的家当布局,把牛家看成为助农增收的首位家当全力推进。
而随着新屯子培植的推进,群众从过去居住的窑洞搬入了新居,涌现了大量闲置土窑洞。

平凉崇信县窑洞变牛舍 犇向幸福路

因此,利用无人居住、具有天然上风的窑洞发展养牛家当,成为当地探索经济发展“更优解”的一种办法。
通过实践探索,如今群众真切感想熏染到土窑洞背风旭日的天然上风已然转化为改造本钱低的经济上风,屯子也切实提高了养殖效益。
在甘庄村落,窑洞养牛真正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当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

窑洞牛舍环境舒适

盘活资源节约本钱 “冬暖夏凉”牛舍上风有三

据崇信县黄寨镇镇长金涛涛先容,窑洞养牛有三点显著上风。
一是提升了养殖效益,降落了养牛本钱。
经测算,棚舍养殖每头牛固定投资9600元,窑洞养殖固定投资3800元,节约固投本钱5800元,通过降落前期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养殖效益。

二是牛的疾病少了,产犊成活率高了。
窑洞冬暖夏凉,透风良好,环境舒适,采取窑洞养殖的根本母牛产犊率和牛犊成活率比棚舍分别提高了5%和4%,养殖的育肥牛雪花牛肉出肉率达到了15.7%。

三是通过改造土窑洞养牛去除了残垣断壁,改进了人居环境,留住了乡愁影象。
实现了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当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抖擞的活气相得益彰;养殖家当的经济属性与文旅家当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

巧养“幸福牛”群众日子过的有“犇”头

甘庄村落老下社养殖户侯卓向先容养牛情形

“以前养牛是为了耕地,现在养牛是为了致富。
”谈起“窑洞养牛”带来的效益,甘庄村落老下社养殖户侯卓难掩喜悦,他见告,他养殖了70多头牛,窑洞改牛舍本钱较低,牛的粪便还能全部化作种玉米的饲料,等玉米成熟后,玉米及秸秆又喂给牛,实现了生态循环,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美化村落里环境。

兴一项家当,富一方百姓。
甘庄村落采纳“村落级改造利用”和“社会成本开拓”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引进县红牛公司,鼓励互助社、庄家与其一起入股、共同致富。
自2020年运营以来,出栏红牛900头,互助社分红12万元,村落集体分红12万元,户均分红11200元。

目前甘庄村落牛喂养量达到1200头,建有千亩饲草基地2处,建成牛肉分割车间、熟食加工厂、红牛体验馆各1处,栽植矮化密植苹果园1800亩,建成以“千头牛、千亩果、千亩草”为核心的循环家当园,形成了“饲草转化、肉牛养殖、牛肉加工、牛粪堆肥、绿肥育果、还田增收”六位一体循环家当链,供应了一条立足资源资产、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发展新路子。

在浩瀚窑洞养牛示范带的共同带动下,黄寨镇先后改造窑洞495孔,全镇养牛1.25万头;崇信全县建成了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集中改造窑洞1700孔。
下一步,县里将进一步大力发展标准化当代化窑洞生态养牛家当,连续抓好窑洞养牛履历的总结完善和提升推广,拓宽庄家增收渠道,助力村落庄振兴,努力把窑洞牛打造成平凉红牛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