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土炕

2024-01-03 06:12:04.0

  离开老家很多年往后,许多事情都已经淡忘,唯有老宅中那个极不起眼的土炕,至今回忆起来还清新如初。
以至常常在梦里都梦见躺在土炕上,那份幸福、那份温暖、那份惬意、那份甜美,令人久久回味。

  土炕,是家乡传统家居的一大器用,极为普遍。
土炕多与锅灶相连,它是利用做饭的余热暖炕的,是我们先人创造的一种节能典范。
冬天,村落落上空那袅袅炊烟,便是通过锅灶、土炕、烟囱排出的,这种炊烟总令人倍感温暖而又温馨。

返回 消失的土炕 20240103 0612

  土炕是用土坯和泥坯砌成的一种土床。
40年前,我曾参与过打制土炕的劳动。
这是门技能活,家乡人称“盘炕”。
由于炕与火或锅灶相连,倘若叫“离把手”盘炕,生火后热不了满炕,每每还会倒烟,屋子里烟熏火燎,令人“够呛”,使人遭罪。
我家毫无例外地请了“把式”盘炕,他先用土坯做立柱,立柱根据泥坯(炕面坯)大小,将土坯竖着摆成两个一组的“T”字,留出烟道,以便热量向四周散发,不留去世角。
再将预先打制的含麦草多的泥坯盖顶,砌牢抹泥至光滑,炕就盘好了。
当时我很新奇,想不到盘个土炕竟有如此多的学问。
盘炕把式见告我:“给屋里盘炕通火取暖和叫‘活炕’,你们在学校住的炕不通火,叫‘去世炕’”。
土炕的大小一样平常可占一间房屋(8-12平方米),过去老家的住房多为三间,间口小(8尺)、进深浅(8尺),土炕就盘在上首那间。
为使土炕清洁起见,再把土炕间用土坯单裱至顶棚,封闭成炕厢,四周抹上白灰,留个炕厢门,炕厢门吊颈个门帘,冬天烧火做饭就不至于使土炕烟熏火燎了,且又保温。

  土炕源于何代,我们无从考证,但土炕的发明和创造,却是一大进步,它标志着人类从洞穴生活走向农耕文明,那是我们先人在长期生活实践的聪慧结晶。

  土炕是一座房屋的“心脏”部分,心脏功能的好坏,不仅可看出这座房屋的质量,而且还最能显示一个家庭的家境。
常说:“受活不受活(痛快酣畅),就看在土炕上”,可见,家乡人对土炕的那种分外的情结是何等的深厚。
国人有宴客“上座”的讲究,在家乡,特殊是冬天则是“上炕”。
从礼仪上讲,宴客人上炕是恭敬,土炕有神灵,土炕最圣洁,每逢春节,在土炕最显著的位置上,都贴着“身卧福地”以示吉祥。
在数九寒天的时令里,土炕上却是暖意融融,一盆绿色的栽蒜苗,在炕头的窗台上,执着地通报着春的信息;一天的劳累奔波,躺在土炕上伸个腰,便能伸出一身的痛快酣畅。

  故乡人用饭、睡觉险些都离不开土炕。
夜深人静,夫妻俩尽情地畅谈着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大年三十,百口老少围坐在土炕上,包饺子、吃年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们曾在土炕上孕育降生、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摸爬滚打、憧憬做梦、听妈妈讲故事、在小炕桌上做作业……小小土炕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小舞台,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起跑点。

  土炕这个小舞台,连着祖国的风雨沧桑和时期的风云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土炕上多是铺一叶光席,几床被子,十分简陋。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炕上的用品变革不大,家境好点的能买床毛毡铺在炕上,上面罩个“太平洋”床单。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很快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盖新居,建高楼,在盖好的新居中“盘”个炕,请村落庄的能工巧匠绘制“炕围画”进行美化,把土炕打扮得光彩照人,铺的盖的也日渐时尚起来,“身卧福地”的春联又回归到田舍的土炕上。
但人们在求新求美求舒适的生理支配下,总以为多了俗气和土气,于是木床便逐渐取代了土炕。
现在,除偏远村落庄还保留着住土炕的习俗外,多数城镇周边的村落庄已经见不到土炕的踪迹了。

景学信